第55部分(3 / 4)

是名副其實的舊雨,柴澤民算是新知,舊雨新知一時間與陳香梅聯絡頻繁又神秘,陳香梅已成—了海峽兩岸的紐帶。

1981年元旦北京人民大會堂臺灣廳中,陳香梅握住了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巨手,這是閃亮的電弧,劃過歷史的長空,這是陳香梅生命史上最輝煌的瞬間。

也許,這一瞬間無論在時機、作用和意義上都無法與基辛格秘密訪華的歷史瞬間相比擬,但是,基辛格無法擁有她的感覺!她是炎黃子孫,她的血緣是中國的,她的歸家代表著###的一代中國人與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絡!

她感慨萬千地說:我又尋到了我的根,我不再是浮萍。

她的根在北京,她的家在北京。

說來也巧,接待安排她的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司長冀朝鑄,當年在南苑軍用機場迎接過基辛格。他童年在紐約,並在紐約完成小學中學的學業,後在哈佛大學攻讀化學專業,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他才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進外交部工作。冀朝鑄跟隨廖承志工作多年,待香梅又多了一份親切。他說話全無一絲山西口音,但卻是山西望族,比他長二十歲的大兄,曾是孔祥熙得力的左右手。香梅不禁嘆道:本是同根生,哪能不盤根錯節?哪能無剪不斷理還亂的牽扯?

在北京短暫的幾天,緊張而又興奮。史蒂芬1944年至1945年曾在飛虎隊作戰,現在帶著新娘遊覽長城參觀故宮,倍感親切。陳香梅則是打鐵似地沒得停歇,親戚老友,紛至沓來,敘舊話別;官員新交,絡繹不絕,共商大業。凌晨兩點還未入睡,拂曉時分又談笑風生了。最讓她感動的是,北京市委大海撈針般尋到了她念念不忘的李潔吾恩師。當穿著藍布棉襖、兩鬢斑白卻仍見挺拔的男子出現時,她一大步跨過去,雙手攥住老師的手:“老師……你沒變!”淚水就又湧了出來。老師還是老師,還是那略帶鼻音的東北腔:“老師老了,不行了。你從小就想飛,飛得這麼遠,這麼高,老師真為你感到高興。”她也不拭淚水,頭一偏:“始終記得老師的訓話呀,香梅,不經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對麼?”學得維妙維肖,老師笑了,香梅也笑了。在老師面前,她永遠是長不大的小淘氣包。不要嘆前塵往事如夢,不要惜相識不再相逢,有緣終能再相會。

txt小說上傳分享

海峽兩岸皆我家(6)

1981年元月5日,陳香梅一行自北京繞道香港方抵達臺北。從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飛臺北都要繞圈子,臺北亦如此,她想,這是何苦來哉!

臺北桃園機場人山人海。高階官員組成的歡迎隊伍陣勢雄壯,鮮花彩旗湧動中,鎂光燈咔嚓咔嚓,幾百名中外記者爭搶這一新聞鏡頭。北京的訪問太保密了。臺灣新聞局已在機場準備了場所,讓陳香梅、史蒂芬召開新聞釋出會。她坦蕩蕩地回答了記者們形形色色的提問,誠摯地用心回答,決不口是心非。

蔣經國接見了陳香梅一行。行政院長孫運·設晚宴歡迎,文武百官都參加了。國防部長宋長治則代表軍界設宴歡迎。在隆重熱烈的氛圍中,更有憂慮、疑惑乃至敵視的眼光!你陳香梅為什麼要接受大陸的邀請?難道你也要背棄我們?陳香梅舉杯作答。大陸有句新編俗語: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一點點。她豪放地一口乾杯。

自己的心自己明白。

她與臺灣的一代領導人蔣經國、嚴家淦、孫運·、宋長治、蔣緯國、朱撫松、王章清等可謂互相尊重互相關注,經過無數考驗無數挑戰,始終言而有信。她陳香梅是變了,可也沒變。對峙了幾十年的美國和新中國都能握手言歡,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為何還要年復一年地僵持著呢?我要打破這僵局,我要跨出這一步,我不再糾纏誰是誰非,總不能永遠不解這個結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中國人跟中國人不要再鬥氣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再也不要讓下一代來背了,這包袱太重了!大陸有句口頭禪:向前看。說得太對了。同土同根同祖同宗的中國人呵。

這就是她的真實思想。沒有太大的政治慾望,沒有太多的哲理思辨,有的是濃郁奔放的感情色彩。她本是一個在多角度多層面多元化的感受下的尋常讀書人,哦,中國讀書人,如此而已。

“四十年來家國,萬千里路山河,惆悵兩岸書劍,何日期許共和。”這是她在這期間寫下的詩句。

她又在藍天白雲間飛行了,得在元月十日前返回華盛頓,里根的助手米可爾狄華叮嚀過她:“你早去早回,辦完事馬上就回。我們要為里根辦一場最風光的總統就職大典。”然而,再風光的就職大典也不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