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機會一舉消滅唐帝國是再好不過了,畢竟這是一個古老而富庶的帝國,有著廣闊的疆域和市場,可以說是一個聚寶盆。所以就在唐帝國內部改制的過程中,英、法、美等國以及在戰爭中倒向協約國一方的日本糾集了軍力,從各個方向上向著唐帝國壓了上來。
趙子義頂住了壓力,合理的調配了帝國的軍事力量,雖然在各條戰線上仍然處於守勢,但是並沒有讓協約國一方佔到多大的便宜。尤其是唐帝國的海軍,由於多年來一直在趙子義的統帥之下,軍事素質十分的過硬,雖然在艦船的數量上不如協約國的對手,但是幾次與協約國的聯合艦隊交戰,都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勝利。
隨著1918年的來臨,國際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俄國發生了的十月革命,退出了大戰,帝國西北方向上的威脅解除了。由於海軍的勝利使得協約國無法登陸作戰,帝國的安全形勢一下子好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德意志帝國經受不起連年的戰爭消耗,對協約國投降了。世界的焦點一下子全部都集中到了東方。
協約國想要趁著戰勝德國的機會,一舉解決唐帝國,但是英法兩國同樣也是經歷了四年多的大戰,一時之間沒有能力來入侵唐帝國。美國和日本兩國雖然想依靠戰爭得到更大的利益,但是他們也都知道憑藉著現有的力量是無法讓唐帝國就範的,雙方於是回到了談判桌上。經過了一番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終戰協議。唐帝國因為戰爭失去所有的從屬國,但是卻保留了自身強大的陸海軍軍事力量,沒有象德國那樣被大範圍的消減國防軍。
對於這份終戰協議,國內很多人並不理解,認為唐帝國並沒有戰敗,為什麼要簽訂如此不利的條約。趙子義頂住了壓力,力主簽約,因為他知道,唐帝國現在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戰爭,單以唐帝國一國之力,是無法與整個的世界抗爭的,這份協議已經是他利用了一切可能使用的手段,分化瓦解各國之後,為唐帝國爭得的最好的結局了,它保留了帝國東山再起的一切必要因素。
戰爭結束之後,唐帝國在以趙子義為首的內閣的領導之下迅速的走上了發展的道路。1919年,帝國國民生產總值就恢復到了戰前1913年的水平,192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前一年提高了將近三分之一,唐帝國戰車的車輪在這股新鮮動力的推動之下再次啟動。
趙子義對內限制貴族和豪族的勢力,提倡發展現代工業,醫藥衛生教育事業,減輕農民的負擔,加強基礎建設,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的增長。外交上自1920年開始,逐漸地採取強勢政策,將古代中國的兵法巧妙的用於處理和各國列強的關係上,離間、分化、瓦解,使得各國在對唐帝國的問題上無法形成統一的決議,國際聯盟形同虛設。
每日大強度的工作嚴重的損害了趙子義的身體健康,但是他咬牙堅持著工作,使得帝國的各個主要專案逐漸地進入了正軌。1925年10月,這位偉人終於病倒了,雖然經過了全力的搶救,但是病魔還是奪走了他的生命。
經過議會上下兩院的同意,帝國陸軍元帥白敏中接替了趙子義首相的職位,繼續堅持趙子義所倡導的改革。
白敏中是浙江奉化人,早年與趙子義一起倡導革新,是趙子義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同時趙子義的夫人李嘉玲和白敏中的夫人李嘉欣是姊妹關係,所以兩人又是親戚。白敏中組閣之後,針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開始制定一系列的計劃,準備一雪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恥辱,重塑帝國的輝煌。帝國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快了軍事裝備的更新和部隊的建設。
1928年開始,世界範圍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但是唐帝國在擴大內需,加強基礎建設的政策指導之下,成功的保持了自身經濟的高速增長,成為了整個世界唯一的一個保持著經濟繁榮的國家。到了1933年,唐帝國的生產總值達到了五千億美元,比1920番了四番。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來到唐帝國,就宛如進入了夢鄉中的天堂一樣。
白敏中同他的前任趙子義一樣,重視帝國海軍的發展。在這一時期,帝國海軍艦艇的數量大大增加,數種新型戰艦加入了現役,使得帝國海軍的實力猛增,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力量。
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導致世界大多數國家經濟衰退,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國內大量的工人失業,社會矛盾激化,在這個時期,納粹黨開始抬頭,並得到了德國國內大多數人的支援。1933年,納粹黨黨魁希特勒競選德國總理成功,標誌著納粹黨完全的掌握了德國的國家機器。希特勒對內採取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