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故請得有京師高廚,送上來的菜餚色香味均屬上乘。李、韓等三人連日涉行,哪得一日寧坐?一見酒醇菜香,精神為之一振。李谷打發酒保下去,親自取過壺來,為韓熙載主僕注滿酒,舉杯說道:“韓兄,此處喚作西正陽,屬中原管轄,隔淮乃是東正陽,已是吳國境界了。小弟送到此處為止,不能再送了。韓兄,這一過河,便屬敵國,從此再無相見之日矣!且請痛飲幾杯,以為他日之思。”熙載雙淚便流將下來,翻身拜倒在地。李谷慌忙扶起,熙載道:“小弟與李兄曾無一面之識,只緣家破途窮,便效窮鳥投懷。哪知我兄更不皺眉,挺身相護,不怕牽累,辭卻新婚嬌妻,親涉險阻,千里相送。如此高義,曠絕千古,怎能不令小弟感激?”李谷呵呵笑道:“兄長說哪裡話來?北海韓氏,乃巨族也,其身居要津者,難道少了?何況尊翁久宦,門生故吏滿天下,韓兄在危難之際,不找別人,獨獨找到我來,是知我也。人生得一知己,不亦幸乎?何況韓兄令名,小弟心儀已久,今得深識,實暢我懷。韓兄英才,此去吳國,必得大用,他日鵬飛,幸以天下蒼生為念。”熙載舉杯一飲而盡,慷慨大言道:“天下苦分崩離析久矣!吳若用我為相,定當佐之,長驅以定中原。”李谷也舉杯一飲而盡,也慷慨大聲說道:“中原若用我為相,取吳若囊中物耳。”兩人相顧大笑,壯懷激烈。熙載取箸擊桌而歌,曰:鎧甲生蟣,百姓以死亡。
記楔子 長淮壯別 慷慨英雄天下心(5)
白骨暴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命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蒿里行》)
李谷聽了,豪氣難抑,亦拔劍擊桌而歌曰: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
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
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
忠為百姓榮,義使令名揚。
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
(阮籍《壯士行》)
兩人遂痛飲至大醉,相扶而起,出門,相和而歌曰:攜手上河梁,遊子慕何之?
徘徊蹊路側, 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晉·無名氏《攜手上河梁》)
李谷解下馬上包袱,雙手奉上,道:“韓兄此去,繳用必多,區區千金,以壯行色,韓兄收著。”韓熙載也不言謝,含淚收下,交付韓壽背了,便覓船渡淮而去。船至中流,回首北望,只見李谷兀立峙於高岸上,揮手示意。秋風勁急,拂動李谷衣襟,白衣飄飄,神采飛揚,宛如神仙中人。韓熙載激情難抑,縱聲長嘯,嘯聲渾厚、激昂,充滿激憤、悲壯、豪氣。李谷聞聲亦長嘯相和,他的嘯聲卻是清越、慷慨,洋溢著豪情、壯志和自信,兩人嘯聲從淮河上遠遠傳了開去,伴隨著河水的嗚咽聲,久久不息……
看官須知:這兩人一別之後,便再也不曾見面,若干年後,李谷果然做了中原北周的宰相,輔佑周世宗,定策取了淮南,為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這韓熙載入吳,到南唐之時,官至中書侍郎、充光華殿學士承旨、兵部尚書。他曾屢次建策欲揮兵平定中原,卻因南唐主孱弱,不用其謀,以致國力日漸衰弱,竟使韓熙載壯志難酬,熙載乃沉湎於醇酒美人,悒悒以終,死後被南唐追封為僕射,同平章事——也即是宰相了。
此兩人乃一時之人傑也,未達時這般傾心相交的故事,實是千古罕有的佳話。正是:多難蒼生盼一統,臨岐壯士吐豪言。
本書故事正是圍繞中原與南唐之爭展開的,以此,筆者便信手把李谷、熙載相識之事拈來,以之為楔。五代紛爭,武人執政,此輩唯知以兵力爭勝,又幾時把百姓困苦放在心中了?一味貪汙腐敗,沉湎榮華富貴,又懂得什麼政治了?又懂得什麼農商經營了?是以天下亂極,百姓苦極。李谷、韓熙載之後,便見眾多士人參政或出謀劃策,或進言糾偏,這輩文人懂得成仁取義的大道理,以天下為己任,因此天下得以統一。這就是在下為什麼以李、韓之事為本書之楔的深意所在。【注】①李谷千里送韓熙載事,見《資治通鑑》卷275之49。
②韓熙載奔吳,各書多有記載。《十國春秋·吳睿帝本紀》上寫道:“七月,北海前進士韓熙載來歸。”然而《資治通鑑》載霍彥威奉命殺王公儼事是這年八月丁酉。則韓熙載投吳必在其父被殺之後。故本文從《資治通鑑》,定為當年八、九月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