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卻恍然大悟,這才是李世民真正決定開發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糧稅上有著很開明的制度,他們並非強迫農民上繳多少多少糧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攤多少糧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上繳糧食的數額。
關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這些地方不但是著名的產糧地,也是著名的都會、人口密集之處。這耕種的人多,上繳的糧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遠,人口稀少,跟人口眾多的地方比起來,自然顯得遜色。也許就是因為如此,才讓人忽視了江南已經表現出來的潛力。
其實只要細細地觀察,還是能夠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繳的糧食並非第一,甚至連前十五都進不去,然只有十五萬農夫的江浙道上繳的糧食卻超過了許多擁有二三十萬農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擁有三十五萬耕作百姓的城鎮。以平均值來計算,江南各方面都當之無愧地第一,而且在這幾年中,江南一直都維持著一定的比例,並沒有增長也不曾拉下。
可見真如杜荷說的一般,江南的氣候穩定,所以產量穩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這排名地位自然會上來的。
就在他恍然大悟的時候,李世民道:“朕不太能理解你的意思,但在事實證據面前,一切都無所遁形。江南人稀,在這種情況下卻依舊能夠保持穩定的糧草收入,絕非偶然,正如你所說的一般,是因為江南的氣候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開發完成,糧食產量將超越關中、四川。”
杜荷道:“這是一定的,江南絕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經挖掘出來的田地,還是沒有挖掘的土地,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氣候的關係,他們那裡的水稻成熟地特別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豐收兩季,甚至於三季。這也只有江南能夠做到了,所以小婿一直認為要想解決糧食問題,必須開發江南的農業。”
李世民動容道:“此話當真?”在唐朝耕種稻米,還是以一季稻為主的,即便有時間百姓也沒有膽子嘗試,只是利用田地間歇種些蔬菜,沒有重複再種稻米。所以一年兩季,在這個時代是聞所未聞之事。
“這點小婿可以擔保”一年三季這要些研究,但以江南的氣候,一年兩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假設真是如此,這江南,朕還真非開發不可了只要有糧,朕何愁無法征戰天下”李世民豪氣萬丈,什麼開發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雲,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制的國家。
杜荷笑道:“岳父大人,小婿說了這麼多,其實還沒有說到正點呢其實江南的糧食只是開發江南的理由之一,真正的緣由還是巨大的財路前景。岳父大人,絲綢之路是我大唐的經濟命脈之一,可為什麼絲綢之路會給我大唐帶來如此豐厚的利潤?”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道:“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交易吧,各國的國情不一。我們大唐最為常見的絲織品,在別的國家可能賣出比黃金還貴的價格,別的國家常見的東西,在我們大唐一樣能夠賣到脫銷。這之間的差距帶來了無比巨大的利益,故而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我大唐從中得到的各類稅收,自然不可計數。”
杜荷提點道:“既然如此,那岳父大人為什麼不開闢幾條海上的絲綢之路?海的對面也有國家,也可以做交易,陸上的絲綢之路可以成功,海運更為便利。所以小婿覺得,海上的絲綢之路,將會比陸上的絲綢之路擁有更多的商業利潤。”
杜荷這一番話讓李世民徹底動容了,此事他從未想過,一條絲綢之路就讓大唐受用不盡,若來個幾條,那大唐的經濟將會有如何突飛猛進的變化?
“可行嗎?”李世民眼中閃著激動興奮的光芒,以他的承受力,在這一刻竟然不能自已。
“當然可行”杜荷斬釘截鐵地說著,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之路,海上的絲綢之路比陸上的絲綢之路快捷方便十倍,假以時日,取代陸地的絲綢之路只是時間問題。
“岳父大人,當年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的時候,朝中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漢武帝一意孤行,才有了絲綢之路的誕生。他的成功,不正是岳父大人效仿的榜樣?我相信只要打通海上的絲綢之路,得到的利潤絕不少於陸地上的絲綢之路。開發江南,正是錢糧兩得的不二之法。”
李世民眨了眨眼道:“朕心動了”M!~!
..
第二十四章 真性情
第二十四章 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