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會出現;日常生活的樂趣也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排除心中的一切困苦和煩惱,那麼快樂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呈現在人們面前。
《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能夠充分擴張自己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什麼是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本身就是我們對待天命的最好方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所以,為人修身之道,只在於回覆其淳厚善良的天性而已。
莊子在《刻意篇》中說:“恬淡、寂寞、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又說:“聖人生於世間順應自然而執行,他們死離人世又像萬物一樣變化而去;平靜時跟陰氣一樣寧寂,運動時又跟陽氣一樣波動。不做幸福的先導,也不為禍患的起始,外有所感而內有所應,有所逼迫而後有所行動,不得已而後興起。拋卻智巧與經驗,遵循自然的常規。因而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牽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他們思考,也不謀劃,光亮但不刺眼,信實卻不期求。他們睡覺不做夢,他們醒來無憂患,他們心神純淨精粹,他們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莊子主張的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虛空、無為,認為虛空和恬淡“方才合乎自然的真性”。要達到這境界,就要排除內心煩惱,只有這樣,“雲去月現,塵拂鏡明”的高尚追求才能自然呈現。
這一生動形象的說明對於人去抓住自己的心性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在禪宗中同樣有它的應用。有一位僧人問風穴禪師:“語默涉離微,如何通不犯?”即:說話或者沉默時,怎樣做才能保持本來的面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呢?離即離卻諸相的法性,“微”指的是真理在現實世界裡的微妙作用。宇宙的本性即真正存在都是本來清淨,所以說“本淨之體即離微”。這是一則類似“離四句、絕百非”的感人的思維假設,怎奈這難不倒風穴禪師,他一概不理會問者的意圖,只隨口誦出一首杜甫的詩:“長憶江南三百里,鷓鴣啼處百花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闢眾善路 以弭惡源
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闢眾善之路,一以浚諸惡之源,相去霄壤矣。
反己:反省自己,以正確待人。
藥石:治病的東西,引申為規誡他人改過之言。《左傳》中有“孟孫之惡我,藥石也”。
尤:埋怨。如《老子·道德經》中有“夫唯不爭,故無尤”。
浚:開闢疏通。
一個經常做自我反省的人,他日常不論接觸任何事物,都會變成修身戒惡的良藥;一個經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觀念一動就像是戈矛一樣帶來殺氣指向別人。可見自我反省是使一個人通往行善的途徑,而怨天尤人卻是走向各種奸邪罪惡的源泉,兩者之間真是有天壤之別。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反覆溫習實行了呢?
曾參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弟子。他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個大孝子,孔子看中了這一點,認為他能通達孝道,就把他招為學生,教了他不少知識。這個人的特點是莊敬謹慎。他做學問,“以修身守約為宗旨”,主要發揮儒家心性修養方面的思想。
有一個用反省法來修養自己的好例子:宋代瑞嚴和尚每天都要問自己:你頭腦清醒嗎?然後自己回答說:清醒。這樣才算安心。這樣自我警醒、細細問心,受到朱熹和張岱的肯定。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念回光 炯然返照
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慾嗜好悉機械矣。
螢然:這是形容燈光微弱得像螢火光的閃爍一般。
在閃爍微弱的燈光照耀下,當大地進入無聲無息的寧靜,這是我們身心剛剛進入休息時;在清晨夜夢過後才醒,萬物還沒有開始一天的活動時,這是我們剛從朦朧的夢境中走出來時。在這剛剛安息和剛剛睡醒的一剎那間,好像有一線靈光閃爍在我們的腦海,這時會突然使我們的內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縛我們心智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