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俘虜以後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了,這時已經是第二年的秋天了,所以他回家以後,他最小的兒子已經不認識他了。小孩子嘛,一年多沒見到父親,已經不認識他了,以為是陌生人,就轉過臉去哭。孩子們衣衫襤褸,面黃肌瘦,戰亂時代嘛,生活過得很艱難。接下來的一個細節最有意思:過了幾天,孩子們跟杜甫比較熟了,不再怕他了,還跟他親熱起來,然後就“問事競挽須”,就是孩子們紛紛向他打聽:“外面的情況怎麼樣啊?爸爸你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啊?”等等,大家爭著問。“競”就是競爭,搶著。“挽須”是什麼呢?是拉鬍子,“挽”就是拉,“須”就是鬍子。孩子們為什麼要爭著拉杜甫的鬍子呢?我們想象一下,可能是這樣的:因為杜甫有好幾個孩子,可能杜甫正在回答這個孩子的問題,告訴他爸爸怎麼樣了。站在另一邊的孩子等得急了,就拉著爸爸的鬍子,使他的臉轉到那邊去,說你先回答我的問題。在封建時代裡,孩子們亂拉父親的鬍子,當然是不合禮數的,對父親不夠尊重,父親的鬍子怎麼好亂拉呢?在正常的情況下,父親難免要呵斥他們:“哎,你怎麼可以亂拉爸爸的鬍子?”但是杜甫下面的一句詩卻是:“誰能即嗔喝?”孩子們亂拉我的鬍子,搶著拉我的鬍子,誰能夠吆喝他們呢?誰能夠呵斥他們呢?我不想呵斥他們。為什麼?“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就是回想當我陷於叛軍中,當我被扣押在長安的時候,我一心想念家人,一心希望能夠見到我的孩子,現在終於見到他們了,即使他們亂拉我的鬍子,我也不在意。即使他們在那裡聒噪,搶著說話,胡言亂語,吵成一片,我也心甘情願。為什麼?因為杜甫太愛他的孩子了。
再過兩年,到了公元759年,這時杜甫帶著全家離開了甘肅的天水,唐代叫秦州,然後逃往成都。杜甫全家的生活沒有著落,他要往南逃,途中經過一個地方,當時叫同谷縣,現在叫成縣,在甘肅,在寶成鐵路上。杜甫路過同谷縣時,那裡本來有一個朋友答應接濟他的,不知為什麼,後來杜甫並沒有得到接濟。這時正好是天寒地凍的歲暮時分,杜甫全家就陷於絕境了,生活非常困難,一家老小都餓得奄奄一息。我們的大詩人在冰天雪地的時候,親自拿了一把鐵鏟,到荒山野嶺去,想挖一點野生植物的塊莖來充飢,處境非常悲慘。就是在同谷縣,杜甫寫了一組非常有名的詩,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乾元”是唐肅宗的年號。那一組詩一共有七首,我們看一看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第七講 天倫之情(3)
第三首詩是寫杜甫想念他的弟弟,第四首是寫杜甫想念他的妹妹。第三首詩說:“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就是我有弟弟啊,我的弟弟都在遠方,都分散在各處,他們三個人都是面黃肌瘦的,有哪個人稍微好一點呢?誰都不好。杜甫一共有四個弟弟:杜穎、杜觀、杜豐、杜佔,為什麼說“三人各瘦”呢?原來他的小弟弟杜佔一直是跟在他身邊的,這時正跟著杜甫一起逃難,另外的三個弟弟分散在各處,杜甫非常想念他們。在這種戰火連綿的年代,我的三個弟弟不知道怎麼樣了,他們的生活過得很艱苦,個個都是面黃肌瘦的。
第四首詩想念他的妹妹:“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痴。”鍾離是現在安徽的鳳陽,杜甫有一個妹妹嫁在鳳陽,離得很遠,而且妹夫早就死了,幾個孩子還幼小不懂事,所以杜甫非常掛念她。這樣的一個妹妹,一個寡婦帶著好幾個孩子,她怎麼生活啊?杜甫惦念著她,關心著她。在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裡,杜甫始終掛念著他的弟弟、妹妹,這是名副其實的手足之情。可以說,杜甫詩中對於他的家人的感情,或者說杜詩中體現出來的那種天倫之情,由於戰亂的背景得到了凸顯,從而更加鮮明,更加感人。
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天倫之情,大概要推母愛了。那麼,唐代的詩人又是如何歌頌母愛的呢?中唐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他命運不濟,一生潦倒,直到年近半百得到一個微職後,才實現奉養母親的宿願。但正是他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歌頌母愛的詩篇,被歷代的讀者推崇備至。那麼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又是如何歌頌母愛的呢?
父愛和母愛,這是兩種重要的天倫之情,大家都很清楚。反過來,如果從兒女的立場來說,他們對父母的感情也是重要的天倫之情,古人稱之為孝順之心,大家也都很清楚。但是,在很長的時期內,這個問題被搞得很混亂,有時甚至到了是非顛倒的地步。自從“五四”以來,人們一說到孝,總要聯想到封建思想、封建倫理,總覺得這個“孝”字即使值得提倡,也不是那麼理直氣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