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寧對岳飛的辦事能力是一百個滿意,一萬個放心。
他記得自己是三月十七日給岳飛寫的信,現在是四月初五。
不到二十天,陰山戰場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
大概閃電戰就是這種感覺吧。
初夏的晚霞潑灑了半邊天空,將整個汴京都沐浴柔光之中。
看完岳飛的奏札後,趙寧收拾收拾,出了文德殿。
剛走出來,就看到趙瑾在文德殿外。
“爹爹。”
“瑾兒,你怎麼在此處?”趙寧轉身看著周圍的內侍。
“孩兒是剛剛到的。”
“哦,你吃晚飯了嗎?”
“還沒有。”
“走吧,跟爹爹一起去用晚膳。”
趙瑾跟著趙寧一路向福寧宮走去,夕陽將父子二人的影子拉得很長。
“瑾兒,你最近好像長高了?”
“他們也都說孩兒長高了,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長得像爹爹一樣高。”
“很快的。”趙寧慈愛地看著趙瑾,語氣也充滿了柔和,“時間過得很快的,我記得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彷彿好像還在昨天。”
“爹爹小時候喜歡做什麼呢?”
趙寧正準備說喜歡偷紅薯、放野火,但話到嘴邊就打住了。
大宋沒有紅薯,大宋的皇子肯定也不能放野火。
“爹爹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喜歡讀書。”
“爹爹都讀什麼書?”
“很多很多,各類書籍都讀,百家之所長。”
“那爹爹都背下來了嗎?”
“哪裡能都背下來,許多都已經忘記了。”
“那豈不是白讀了?”趙瑾很嚴肅地說著。
趙瑾今年也就才九歲,但總給人一種小大人的感覺,不過他說話之間,又還保留著孩童的率真。
“不會白讀,讀書讀書,最開始讀的是別人所寫,讀多了,就有了自己的認知,忘記別人所寫,但自己的認知卻慢慢形成了,書本里記載的都是先賢的所思所想,讓先賢幫我們理順我們的疑惑,啟發我們的想法,即便忘記了曾經讀過的書,又如何呢,我們的所思所想,被睿智的先賢所啟發,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所思所想,就已經和不讀書的人不一樣了。”
“爹爹,孩兒最近有一件事不太明白。”
“什麼事呢?”
“孩兒聽說最近許多人都在討論東征日本國的事情,有人說不要東征,說是勞民傷財,還破壞了宋日貿易,有人又說要東征,番邦不好好教訓,日後必成大患。”
趙寧看了一眼趙瑾,趙瑾問的很認真。
趙瑾繼續說道:“有人跟孩兒說,要多聽多方的說法,所謂兼聽則明,但孩兒在聽到這件事上,卻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對這件事無法闡述自己任何想法。”
趙寧摸了摸這小傢伙的腦袋,笑道:“你沒有自己任何想法,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為何你在九歲的時候,就非要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了呢?”
“可是我去問過那些老師,他們說父親九歲都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
“他們騙你的。”
“騙我的?”
“你父親我是大宋的官家,他們提到官家,自然要說官家小時候就是人中龍鳳了,不然他們若說官家小時候不讀書,整天只知道玩,這傳到我的耳朵裡,他們擔心自己丟飯碗。”
“那他們都很怕父親。”
“你不怕嗎?”
“我不怕啊,我為什麼要怕我的父親呢?”
趙寧嘆了口氣,說道:“你還小,讀的書,走的路,都還不夠,你所學到的,還過於碎片化,這世間許多事,不是靠一兩個臨時拼湊的認知,就能看透的。”
“什麼是碎片化?”
“就是接受的知識大多是短小的,零散的,也就是書讀得不夠。”趙寧很耐心地跟他說著,“書讀得越少的人,越對一些事情的看法狹隘偏激,而且固執。”
說著說著,父子二人已經到了福寧宮。
下面的人準備了飯菜。
趙瑾很有禮節地對趙寧行禮,吃飯的時候非常規矩,一定要等趙寧先動筷子,他才動。
趙寧頗為驚訝:“瑾兒,這些都是誰教你的?”
“母親教孩兒的。”
趙寧啞然失笑:“平時吃飯,倒不至於如此。”
“爹爹,那我們到底是否應該征討日本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