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署,是林昭到青州之後,新建的第一個機構。
確切來說,是他就任都團練使之後,在原先製造火藥的那批人的基礎上,構建的一個新機構。
當初林昭剛到青州的時候,為了快速發展城市,開始擴建青州城,與此同時用各種渠道,吸引能工巧匠進入青州。
當時跟著建城的有木匠和石匠,以及給當時還是團結兵的青州軍制造武器的鐵匠等。
尤其是在范陽之亂爆發之後,各地又有不少人湧入青州,林昭刻意把這些人之中的工匠通通留了下來,而那些沒有什麼大用的,便送去了青州其他四縣。
因此,青州最不缺的就是工匠。
就任都團練使之後,因為要快速擴張軍隊,林昭便在青州成立了這麼個軍器署,最開始這個軍器署的主要任務是幫著青州軍制造武器以及甲冑,但是隨著林昭勢力的飛速擴張,再加上幽州那種邊州有很詳盡的武器製造體系,因此青州的這個軍器署,中心就從生產,變成了研發。
簡單來說,就是實驗林總管的一些“奇思妙想”。
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對於這個世界來說的的確確是奇思妙想,但是在林昭眼裡就是寶貴的發展經驗,比如說……林昭在幾個月前,就讓軍器署開始製備的火銃。
火銃,又稱火筒,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金屬製備的管子,先在管子之中裝上火藥,再填裝石彈或者箭矢,到後期甚至能夠發射鉛彈。
火銃又分為單人手持的手銃以及守城或者船用的碗口銃等等。
這些東西,在另一個世界的明初就已經基本成熟,火銃發展到一定程度,殺傷距離可以到五十米,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僅可以用來守城,更可以用來進攻了。
而林昭,就是想要把這個最簡單的火器給復刻出來。
火槍那種東西需要的條件太過複雜,他這個文科生也一無所知,能夠記起來一個火銃,便已經很了不起了。
因為林昭捨得花錢,軍器署裡現在足足有上百個匠人,大多都是木匠鐵匠,偶爾也須幾個石匠。
火銃這東西製作起來並不複雜,早在一個多月前軍器署便弄了出來,問題是他們弄出來的這東西,殺傷力遠沒有到達林昭的要求,因此林昭不止一次的來到軍器署,讓他們改進版本。
苦惱就苦惱在,他這個文科生,對於這些軍工類的東西可以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只能指明一個大概的方向,然後摸著石頭過河。
軍器署被林昭放置在了青州城南的一個大院子裡,這裡是青州的新城區,住滿了工匠。
本來這種東西最好是放在城外,這樣也能起到保密的作用,但是現在青州軍還沒有與范陽軍正面交鋒過,將來也很有可能要據城而守,因此現在的城外不是如何安全,林昭只能把這些重要的東西放置在城裡。
很快,他們一行七八個人就到了軍器署門口,這個軍器署原先是好幾座大宅子,被林昭強行徵用之後改造了一番,裡裡外外除了有數百名工匠之外,還有一百多個青州軍把守各個入口,整個青州集團除了林昭之外,其他人到這裡來,都要有總管府的手令。
見到林昭之後,門口的青州軍守軍立刻對著他躬身行禮:“見過林帥!”
十來個人一起對著他低頭,聲音齊整。
這些人,都是青州軍裡的精銳,軍事素質相比普通青州軍要高出不少,所以林昭才把他們安排到這樣重要地方守門。
林總管對著他們點了點頭,然後負手走了進去,徑直來到了軍器署的後院,在一處工坊裡,尋到了一個正在敲敲打打的大鬍子壯漢。
從韓參到青州之後,青州的後勤工作多半都是他負責的,軍器署也不例外,整個軍器署的行政管理工作,是韓參在負責,但是具體的技術問題,卻是眼前的這個大鬍子在負責。
這個大鬍子,姓嚴名烈,是當初第一批到青州的匠人,也是當初負責給青州團結兵打造兵器的匠人之一,正是那個時候,他從許多匠人之中脫穎而出,慢慢成為了青州工匠的“頭領”。
簡單林昭之後,嚴烈連忙放下了手裡的鐵錘,在自己的前襟擦了擦手上的黑灰,對著林昭低下了頭:“使君老爺。”
青州城裡大大小小的人物,對林昭的稱呼都不盡相同,比如說最早跟著他的趙家寨那批人,就稱呼他為相公或者小相公,而在他任青州刺史時期跟著他的,就會稱一聲使君。
再往後的人,可能就要稱呼一聲林帥或者明公了。
林昭看了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