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上自行定價。這個自由市場就是:倫敦黃金市場、蘇黎士黃金市場、紐約黃金市場、東京黃金市場和香港黃金市場。其中以倫敦黃金市場為最大,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非貨幣黃金在倫敦的黃金市場上交易和流通。而倫敦的黃金市場則是由五家公司組成的。它們是:約翰遜&;#8226;馬特公司;蒙坎塔及戈德斯米德公司;塞繆爾&;#8226;蒙塔古公司;N&;#8226;M&;#8226;羅斯柴爾德公司;夏普思──皮克思利公司。
大體上可以說,世界黃金市場的價格,主要由他們控制著。
每天上午十點半和下午三點,這五家黃金經銷公司的代表人聚集在N&;#8226;M&;#8226;羅斯柴爾德公司的“黃金廳”裡開始交易。他們圍坐在圓桌旁,每人面前都有一面英國國旗,身後是操作計算機的工作人員。世界各地的委託人透過電傳把他們的需求傳遞到各自的代表人面前。代表人則據此報出供需的數量和價格。當報價或數量不符合委託人的要求,需與公司協商時,代表人就舉旗要求交易暫停。協商後確定的價格就是當日黃金價格的“定盤”。這一價格透過通訊衛星的專用線路和JETEX瞬間傳送到世界各地。
這就是黃金自由市場價格,它與黃金官價構成了極不穩定的雙重金價,並進而導致了黃金市場的瘋狂投機和金價的暴漲暴跌。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大力推行“新經濟政策”,並要求國際間的付款不再使用美國的黃金儲備。這一決定石破天驚,使世界金融為之一震,並立刻使黃金價格由三十五美元上漲到三十八美元一盎司。黃金官價被突破,引起世界範圍內的黃金恐慌,黃金自由市場的價格更是大幅度上升,導致世界金融一片混亂。迫不得已,世界各國之間於1973年達成新的協議,將黃金官價定為每盎司四十二美元二十二美分。
然而,這一紙協議,不過是在世界金融這艘萬噸巨輪上貼上一塊小小的膏藥,難以阻遏西方經濟的滅頂之災。就在這一年的冬天,黃金市場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投機風潮,幾乎沖垮了世界經濟。那個時期,安東尼恰在歐洲學習法律和政治經濟學,親眼目睹了那場金融風暴,初次領會了黃金在世界上的巨大力量和它的神密莫測。
1973年11月23日,倫敦市場上的黃金價格猛漲到一盎司九十美元,並在五天之內突破了一百美元大關。同年年底,即12月18日,又上漲到每盎司一百零六美元七十五美分。
1974年2月8日,金價漲至每盎司一百四十五美元。2月27日,再漲至一百七十八美元。一個星期之後,也就是3月5日這天,黃金巨人似乎稍感不適,打了一個小小的噴嚏,金價突然跌至一百六十美元。但僅僅過了三天,3月8日,還沒等世人從這一愣怔中清醒過來,金價再漲至一百七十美元。4月1日,每盎司的金價是一百八十四美元。4月2日,法國總統喬治&;#8226;蓬皮杜因病逝世。不知是否與此有關,第二天,也就是4月3日,黃金價格猛漲至一百九十七美元。
在這一時期裡,世界經濟真可謂翻天覆地,潮起雲湧。金融家、投機商、政府官員直至每一個百姓,更是歇斯底里,瘋狂異常。黃金投機遍及西方的每一個角落。金融評論家們更是推波助瀾,預言黃金價格還將漲到三百美元,甚至五百美元。這使每一個藏有黃金的人都去拋售,每一個沒有黃金的人都去搶購。有人拔下鑲了二十年的金牙,有人剝下懷錶的鍍金,有人傾入所有的積蓄和財產,不斷地買進、賣出,再買進、再賣出。有人大發其財,躍居百萬富翁。有人傾家蕩產,損失愈千萬美元。幾乎所有的人都在做著黃金夢。然而,從1974年4月3日以後,金價再也沒有上漲,並開始逐步下降。到1974年7月4日,黃金價格終於穩定在每盎司一百三十一美元上下了。
這樣的金融動盪在八十年代初再次發生,並且其規模和猛烈程度均超過上回。金價最高時曾突破五百美元大關,達到五百三十美元,直到兩年後的1983年,才逐步回落穩定在三百至三百七十美元之間。這期間造成的經濟動盪和起伏,被人稱作“黃金大恐慌”。
這些固然都是以前的事了,西方世界正剛剛進入一段暫時的繁榮時期,黃金價格也大體平靜。但安東尼&;#8226;福倫查卻明白,黃金市場是不可能永遠平靜的,即使在這平靜底下也孕育著新的動盪,再次爆發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再加上在當前的國際政治形勢中,總有幾股暗流在干擾著世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