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還實行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制度,改革了政權機構。
代表由村民大會選舉產生。
農民群眾文盲多,投票選舉頗為不便,他們就創造了在當時是極為民主的“豆選”辦法。
就是候選人每人背後放一隻碗,選民想選誰就往誰的碗裡放顆豆子,最後以豆子的多少來確定選舉結果。
這樣的民主權利,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積極性。
為了充分發動群眾,黨和政府領導群眾普遍貫徹減租減息政策。
第四節抗日模範根據地(2)
1938年2月9日,邊區政府即頒佈了《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單行條例》,規定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額減收25%;債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準超過1分(即10%)。
此外,額外附加一律廢除,高利貸一律禁止。
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大大減輕了封建剝削對貧苦農民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從而對發動群眾起了關鍵作用。
但有的地方也出現了政策界限不清的做法。
聶榮臻發現後及時向幹部們指出:“我們是要吃牛肉還是要喝牛奶。
吃牛肉一下把地主、富農的財產全沒收,不是很痛快嗎?但是這樣做,只能是幫敵人的忙,會把地主、富農都趕到敵人那邊去,又將形成中央蘇區時‘赤白對立’的現象,危及到我們抗日統一戰線的工作。
我們認真搞減租減息,只要地主、富農執行政府規定的政策,就團結他們一道抗日。
這是擠‘牛奶’的辦法,慢慢擠,細水長流。”
聶榮臻的舉例生動鮮明、通俗易懂,很快被廣大幹部群眾接受。
晉察冀孤懸敵後,幾乎得不到任何物資接濟,因此聶榮臻非常重視組織軍民生產。
在他的倡導下,邊區政府一開始就鼓勵群眾發展生產,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良耕作方法,開墾荒地,多打糧食,支援抗日,改善生活。
到1939年,又頒佈了《獎勵生產事業條例》和《墾修灘荒辦法》,號召平原地區少種棉花,以防被敵人掠奪利用,要求各地多種糧食,發展手工業,儘量自織土布,以滿足軍需民用。
晉察冀邊區還逐步加強了財政建設,健全了財政制度,保障了軍需民用。
根據地的軍政費用,主要來源於“合理負擔”、田賦和稅收。
聶榮臻說:由於我們的部隊和幹部,大多來自勞動人民,從樸素的階級感情出發,一開始他們就提出,抗戰的財政都要由有錢的地主、富農或工商業主負擔。
這樣做顯然不符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
所以,根據中央的指示精神,我們提出了合理負擔的辦法。
晉察冀合理負擔的辦法,使負擔面達到邊區總戶數的60%左右。
“救國公糧”由村政府徵收、支付和保管。
這樣,村村有糧站,村村有倉庫,可以到處取給,不誤需用,還節省運輸,減少了損失。
部隊、政府機關用糧,由政府按月按定量發給糧票,保障了供給。
採取這些措施以後,邊區財政逐步走上正軌。
聶榮臻曾不無自豪地說,自古以來,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我們在抗日戰爭時期就不存在“糧草先行”的問題,部隊基本上是走到哪裡,便可以就地取得“糧草”供應。
晉察冀在發動群眾中,還大力加強了對群眾組織的領導。
根據地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和兒童,都廣泛地組織起來,使他們在抗日鬥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聶榮臻說,抗戰時晉察冀的群眾組織得很好,社會秩序井然,真可以說是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
只要在邊區,我們走到哪裡都非常安全。
事實也確實如此。
聶榮臻經常到各軍分割槽檢查工作,或到北方分局開會,有的相距百里以上,他都是隻帶一名警衛員,一人一匹馬,說走就走。
有時在老鄉家吃飯或住宿,都受到熱情接待,安全得很。
聶榮臻還十分重視邊區人民的政治文化教育。
他指示邊區政府普遍發展了小學、中學和冬學、夜校,村村辦有“掃盲班”,幫助不識字的農民學文化。
文化教育活動,不僅遍及邊區各地,還發展到一些游擊區和敵佔區。
到1939年底,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