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該題目的同學不約而同地選擇回到五十年代。
勞倫斯翻了翻考卷說,他也想回到五十年代。
哦,五十年代,在國內的時候,常常聽到父母那一代的人的話語充滿對五十年代(反右之前)的懷念,好像那個時候“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再說回到女人做太太,雖然當時新社會把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解放出來,她們和男人一樣都出去工作了,不過那時的女人還是要比現在中國的女人更多幾分太太的心情和氣質。從“文革”前的國產的黑白電影裡也可以看出那時的女性說話還是軟軟的,一定有影迷記得白楊的細聲細語,絕不像現在的老婆那麼衝,那麼潑辣。
女人何以這樣的變化?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那陣,曾經有不少人質疑“婦女解放運動”對婦女到底有多少正面的意義,甚至有人認為“婦女解放”根本是個圈套,令女性要承受工作和家庭雙重壓力,女人也因此變得不像女人了。所謂不像女人更多是指婚後依然要奔進奔出、工作家務兩頭忙的妻子,是抱怨做不得在家裡的太太。
別叫我太太(4)
很多次聽到有人抱怨 “婦女能頂半邊天”其實是把婦女給害了,頂得住頂不住也得頂,反正那“半邊天”是交給了女人,至少在家裡是這樣,男女雙方都得出去工作,才好穩住家裡的財政收支。於是不管有文化的和沒文化的女人,其實心底裡都難免有幾分羨慕做了大款太太,甚至做了大款“二奶”的,人家畢竟不用這麼辛苦了。你去看看美容院裡躺在那裡讓人家修上上下下二十個指甲的,有幾個是忙裡忙外休息天還要送孩子去補習的女人?
原本以為女人普遍做不得太太僅僅是中國的國情,可是勞倫斯拿到課堂上的文章和勞倫斯妻子的舉動以及該文所引起的課堂反響,顯然表明“太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加拿大也是風光不再了。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加拿大,和美國等參戰國一樣,人們在戰後深切地渴望和平,渴望恢復經濟。而回到家裡生兒育女,享受天倫之樂便是人們最切實的願望。那時城市向郊外擴充套件,大量建造住宅,以滿足更多家庭的需求。那時丈夫一人在外工作養活全家,而且有能力養育更多的孩子。因此,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六十年代初出現的世界性的嬰兒潮,絕對和當時男人有足夠經濟能力養家有直接關係的。如今的加拿大大多數家庭都不可能依賴丈夫一人工作就可高枕無憂了。雖然政府給孩子有牛奶金補助,但是許多加拿大人還是不敢生孩子。常常碰到有人問我,你想要第二個嗎?我說想,BUT(但是)……我一BUT的時候,人家就馬上很理解地說“TOO EXPENSIVE”(養孩子費用太昂貴了)。
現代人物質文明越高怎麼就活得越累?男人比以前更辛苦卻養不好一個家,更別提家裡僱傭人了。不知道為什麼現代人加倍辛勞地去獲得物質文明,與此同時卻喪失天倫之樂。有篇報道說對日本年輕夫妻性生活調查發現,越來越多在職場拼搏的女性,“性”致大減,儘管那事是令對方舒服也讓自己舒服的,可是精力不濟連那“舒服”也不想了。
這樣看來,做不得太太是個世界性問題,就像生態平衡、能源短缺等並不只是社會主義或者資本主義、東方或者西方的問題,因而加拿大婦女做不得太太就怪不到“婦女能頂半邊天”頭上了。
如今做太太怎麼就不能心安理得?
原先認為在國內做不得太太,在國外還是有做太太的廣闊天地的,特別像加拿大這樣的人口稀少、資源豐富的國家。不料做太太在加拿大是更奢侈的事情,這不光是對於新移民來說,對於本地的加拿大人也一樣是過去年代的故事,只剩下在電影裡欣賞和回味了。
怎麼全世界都不讓咱女人做太太了呢?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機械化電子化數碼化越來越取代了人工,很多男人的手都閒置下來了,那女人的手就該更清閒了不是?閒下來的女人的手應該是做太太的手,怎麼丟下針線女紅偏偏要到外面拼搏不成?我實在不願意昧著良心說,女人和男人一樣出去工作,男人開戰鬥機咱也開戰鬥機,男人把肌肉練得像青蛙似的,咱也把胸脯練得分不清是肌肉還是乳房,這是一種進步———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到。怎麼從來就沒人說讓男人也試試懷孕生孩子呢?
科學家從羊耳朵上取個細胞就克隆出另一隻羊,以後或許孫悟空從身上拔根毫毛一吹變出三十七個小猴也不再是神話了呢。如此高度發達了,怎麼女人就更累了呢?當然男人就更不比以前輕鬆。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