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如學習烹飪、製作麵點、家居佈置、園藝等;男孩子則有木工等課程。華人家長在孩子放學以後總是另外再付昂貴的學費送孩子去學鋼琴、繪畫或其他才藝,卻不會讓孩子去學習那些普通的家務怎麼做。而在溫哥華最大的玩具店裡,我發現彩色塑膠製作的廚房和家居的模型玩具很逼真,可以讓孩子自己發揮想像力去佈局組合。本地的托兒中心都有模擬廚房和玩具食品給孩子們玩,孩子們還像模像樣地穿上廚師衣服、帶上高高的廚師帽———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那些送給女孩子的禮物,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玩具炊具。
當然,我必須坦白一點:能夠在家務裡像廣告一樣優雅的女人,她通常應該是個全職太太,至少她的工作不需要她每天風風火火地擠公車趕鐘點去上班。換句話說也就是她的男人有沒有能力讓她待在家裡,若她自己願意的話。在我有優雅的心情做家務的日子裡,其實我時常是有點擔心我的全職太太生涯能夠持續多久,同時也更佩服那些上班族女效能夠有心情有本事料理好家務。
來自二手貨的情調與實用(1)
在國內的時候沒少聽人說,在國外垃圾堆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外扔掉的舊物,比如沙發、席夢思、電視機啦,雖說是人家丟的垃圾,但對於剛剛出國從一窮二白開始的人來說,撿回來用用倒是省了不小的一筆開支呢。就像《北京人在紐約》裡面王啟明夫婦用拾來的舊傢俱佈置了初到紐約租的地下室。
當我自己移民來到加拿大,真正在溫哥華住下來以後,卻發現情況並非如在國內聽說和想像的那樣。
開車經過一排排整齊的花園住宅的後巷,很少見到有什麼可用的舊物被當垃圾丟棄的。每家的後門處放著幾個裝垃圾的帶蓋子的塑膠大圓筒,等著每星期的垃圾車來運走。如果要丟比較大件的垃圾那是要去專門的地方,還要付費的。我家裡的一把沙灘椅斷了一隻腳,都找不到可丟棄的地方,單單為了扔一把椅子開車到指定的地方,還不夠來回的油費呢。拖了很多天,終於在一個風雨之夜,我和先生開車出去把它丟進了一家店鋪後門的垃圾箱,這個垃圾箱比起普通住戶的大多了,像一間移動房屋。有不少店家怕有人丟垃圾進去,常常上一把大鎖。那天我們總算找到一個開著蓋子沒有上鎖的垃圾箱。先生去丟那椅子時,我環顧四周好怕有警察或人家主人突然躥出來大喝一聲,那會兒的感覺跟做賊似的。因為我已經知道無論是住家還是店家的垃圾箱都是有費用的。我從上海運過來的一個集裝箱,外面有一個作為包裝的大木箱如一間小木屋,在上海辦託運時是花了一筆錢定製的,沒想到在溫哥華碼頭提貨時要丟掉這間“小木屋”還得付100元加幣。
不過,即使垃圾是可以隨便丟的,加拿大人也不會把尚能使用的傢俱或電器當垃圾扔掉,你想處理的舊物在這裡有正常的買賣流通渠道,有很多二手貨的顧客呢。我跟這裡的人說起垃圾堆上拾電視機、傢俱的事,人家都把眼睛瞪到額頭上說:你怎麼會這樣想呢?
有一天,和先生在餐館吃飯,進門處拿了幾份免費的報紙,一邊等餐一邊瀏覽。我在其中的一份《買賣報》上看到了從前在國內聽說的那些可以在垃圾堆上拾到的舊物,但你不會白白得到的,你可以根據報上的廣告,選擇自己所需的東西和廣告上標明的售價,打電話給賣家,大多是到人家家裡去看貨買貨的,價錢還可當面再議。
《買賣報》是一份免費(FREE)的週報,放在餐館和超市等公共場所供自由取閱。報紙很厚一打,有幾十個版面,我覺得要數清裡面登了多少條廣告,幾乎跟數頭髮一樣難。與其他媒體廣告所不同的是,在這上面刊登的廣告大多是二手貨,而且都是自己家裡的東西轉讓出售。該報規定,凡是私人的家居用品在上面登廣告是不收費的,所以不知有多少人家都是透過這份報紙賣掉了自己用過的東西或是用不著的東西。當然有些東西還是很不錯的,上面會註明幾成新或用了多長時間、產地、品牌等,價錢當然也按質論價的,但無論如何一定是比買同樣的新品要便宜很多,甚至只是原價的零頭,當然還不用付稅。
讓我感到吃驚的是,這裡的人會很坦然地把自己用過的零七碎八的東西也登報出售,比如杯盤叉碟、衣服鞋帽、過期雜誌、影碟像帶等無所不有。除了等人上門來買,他們還會在自家門口擺攤出售,或者週末在後院或車庫擺滿出售的物品對外開放,讓客人挑選,這是在北美很流行的“GARAGE SALE”。每當看到這情形,我就很有衝動把家裡一些多餘的物品,特別是很多我想淘汰、但還很新的時裝拿出來辦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