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上了一個落地燈,不僅是個擺設,通上電馬上可以用的。但先生堅決反對,說我盡看上些破爛。不過他的另一個意見我聽進去了,他說這燈適合尖屋頂的木結構房子(COTTAGE),而不是我們現在的居室。最後我選了一個鐵製的小掛盤,圖案彷彿是巴爾扎克和雨果筆下的某個場景。標價是五元,我還到三元買走了。現在就掛在我們家的牆上,先生戲說這面牆快被我弄成掛滿勳章的將軍胸脯了。
專門做二手貨生意的人,主要是靠在《買賣報》上登廣告,顧客打電話約好上門。他們的東西脫手很快,而且不斷有新貨,以實用和實惠為主,不太管什麼感覺品位,但其中也不乏有趣的東西,那就得看買家自己的眼力了。
我認識一位李太,《買賣報》上幾乎每期都有她的廣告。她和丈夫都從事二手貨生意,丈夫負責送貨,李太在家接待顧客,更多的時間他們會在外面收購。其實他們的貨很多也是從《買賣報》上看到的廣告裡一家家收買來。我從她手裡花十五元買走過一臺老式的地燈,像老式的煤氣燈,不過是插電的,可以提來提去,鐵藝的架子裡圍著一圈橘黃色的燈罩,開啟來很溫暖很安靜。冬天的晚上或天氣陰沉的日子裡,把客廳所有的燈關閉,讓地燈的橘黃色燈光和壁爐裡的火光相應,你會感到居家的日子是很幸福的。
在我有了許多SHOPPING的體驗後,我開始理解《買賣報》上的生意為什麼這麼興隆了。加拿大每天都有成批的新移民落地,他們一來並非容易馬上就找到工作,住房多是臨時性的,常常會搬來搬去,幸虧有二手貨市場,使新移民不用太大的破費很快能安置家庭日常所需。從用慣了人民幣的經驗來講,這裡的東西真的不便宜哦。
我剛剛來到溫哥華的頭兩個星期,除了去有關部門辦理新移民的種種手續,就是跟著我先生出外SHOPPING,添置家裡的種種物品,我最喜歡去的就是傢俱和家居用品店。可是那些漂亮的商品在令我的眼睛一亮的時候,也令我的心一驚,我在心裡悄悄地把貨品上的標價換算成人民幣後就吐舌頭。比如,一條普通的被子,就是在SUPERSTORE(加拿大著名的連鎖超市),也要五十多元,再加上的省稅和聯邦政府稅,折算為人民幣就得三百多元,而且還不是全棉的。如果是在類似上海的太平洋百貨或巴黎春天那樣的比較養眼的百貨商廈裡那就更貴了,當然你不吝嗇錢的話,絕對買到如同曾令你心動不已的電視廣告畫面上那樣的東西。但是有過在中國大陸生活經驗的人難免會把這裡的價格同國內的價格進行比較,就覺得在日常的家居用品上花那麼多錢很有點不值。特別讓我氣不過的是那些藤製品和大大小小的柳條筐、籃,本來是在佈置家居時又有味道、又花不了幾個錢的東西,在上海時因為黃梅天的緣故,住在底樓,怕發黴就捨棄了。在溫哥華倒是不必擔心發黴,而且這些東西到處都可以買到,放在家裡既裝飾又實用。可是一看標價就沒那麼興致勃勃了,再一看還是MADE IN CHINA,一隻在上海買絕對超不過十塊的柳條筐,在這裡還是趕上ON SALE,也相當於人民幣四十多塊呢。先生笑我是“大陸心態”。每當發現我盯著貨品發呆時,就曉得我又在換算了。我一個勁地埋怨他以前總跟我說加拿大東西便宜,害我出國時好多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沒有帶過來,現在要花冤枉錢。先生還是堅持說不貴,只是我還沒有適應使用加幣。
出國前,不少人跟我說加國的傢俱肯定便宜,因為出木材嘛。可實際上這裡的傢俱是很昂貴的,因為人工貴。我去逛過這裡的IKEA,國內叫“宜家”,這裡的洋人和華人顧客都很多,比起其他傢俱或家居用品店熱鬧多了。畢竟IKEA的價格要比別的店裡便宜,感覺這裡像是家居麥當勞。但我記得在上海的宜家似乎並不是一般的工薪階級所能消費的,多是吸引了年輕的白領。現在回想起來在國內的宜家買和這裡同樣的東西,還是要便宜,至少不需要多付14%的稅。《買賣報》上的二手貨有不少註明IKEA的,雖然它不是義大利傢俱那種高階豪貴,但因其時髦和價廉,在二手貨裡也是受青睞的。當然買所有的二手貨是不必加稅的,就這點也省了不少錢呢。
來自二手貨的情調與實用(4)
這裡的人哪怕只賣五塊、十塊錢的東西也會在《買賣報》上登出來,而不是隨便扔掉或送人。這也不完全是他們小氣,他們覺得送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你送給誰呢?這不比聖誕節送禮,怎麼輕巧的東西加上精美的包裝,都是一份祝福。也有住在公寓裡的人家,來不及賣掉的物品就放在公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