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了由歐盟直接管轄的政治與軍事組織,為歐盟完全實現軍事與政治一體化,組建“歐洲國”打下了基礎。
雖然這些都是看不見的“損失”,但是從長遠意義上講,美國必須為之“買單”。用句俗話來說,出來混,遲早得還。
共和國與美國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戰爭”的性質。
從世界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來看,“日本戰爭”絕對不是一場地區戰爭,而是一場“全球戰爭”。雖然參與的國家只有兩個,但是讓所有國家都受到了影響。
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看,“日本戰爭”最大的意義無非是拉開了“大國時代”的帷幕。
“大國時代”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地區化”。
共和國提出“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後,美國與歐盟先後提出了類似的國際協議,力爭在新一輪大國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保住傳統勢力範圍。只是相對而言,共和國的“技術換產品框架協議”更有影響力。
有條件全面停火之前,共和國就與巴基斯坦、朝鮮、阿根廷、伊朗、敘利亞、越南等6個國家簽署了“技術換產品雙邊協議”,在隨後3年間,共和國主動擴大“協議”適用範圍之後,泰國、緬甸、寮國、尼泊爾、斯里蘭卡、馬來西亞、伊拉克、約旦、葉門、蘇丹、坦尚尼亞、奈及利亞、肯亞、利比亞、智利、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等20多個“無核國”先後與共和國基署了“技術換產品雙邊協議”。
2031年初,在徵得巴基斯坦、朝鮮、伊朗、敘利亞、阿根廷等國的同意之後,共和國開始將“雙邊協議”轉變為“多邊協議”,並且在“多邊協議”的基礎上組建以共和國為核心的政治軍事同盟組織。
共和國在積極擴大聯盟範圍,美國卻遭遇了“同盟危機”。
雖然美國也在努力建立新的軍事政治同盟組織,首先拉攏了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與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國家,但是在歐盟成員國的衝擊下,由美國主導的“北約集團”已經名存實亡。
歐盟本身就是國家間聯盟,政治軍事一體化從根本上鞏固了歐盟的聯盟關係。
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在“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基礎上擴大勢力範圍,將之前脫離“獨聯體”的烏克蘭與喬治亞拉了回來,隨後又拉攏波羅的海三國與中亞五國,積極打造以俄羅斯為核心的政治軍事同盟組織。
由大國為核心的“地區化”已經不可避免。
雖然俄羅斯與歐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擁有顯著的國際影響力,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國與美國的全面對抗,也就是所謂的“中美冷戰”無疑是最有代表牲的特徵。
歷史的發展永遠無法改變。
數年前,還備受置疑的“中美冷戰”終於從論點變成事實。
“地區化”無法使世界更加穩定,也不可能成為維護和平的有利因素,只能使世界更加動盪,使國家間衝突愈發頻繁。
世界權力中心的轉移,勢必有一個“痛苦”過程。
英國取代西班牙,世界為之動盪上百年;美國取代英國,爆發了兩場世界大戰,共和國取代美國,肯定不會例外!
卷八 百年積怨 第152章 國家的權力
雖然戰爭結束的方式與最初計劃的並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半年下來,王元慶終於可以鬆口氣了。實現有條件全面停火,意味著成千上萬的軍人可以脫下戎裝、放下武器,回到家鄉與親人團聚,意味著14億共和國公民可以過上正常的生活。結束戰爭的方式有異,對共和國的影響卻沒有多大變化。
前往全體代表大會會堂的路上,王元慶放下煩心事,靠在座位上小憩了一陣。
在“五加九會議”上做出逐步實現有條件全面停火的承諾之後,王元慶就不再過問軍事上的事情,也沒有必要過問。日本徹底戰敗,不管怎麼打,都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減小戰爭造成的損失。軍事打擊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證明共和國的“存在”,為了使戰爭以對共和國有利的方式結束。
外交上的事務也不需要王元慶過分操心。
閻尚隆出任外交部長的時候,還有很多人懷疑這位“資深外交官”的能力,認為閻尚隆過於年輕、缺乏經驗,不可能成為黃國巍那樣的外交家。事實證明,閻尚隆不但是“資深外交官”,還是能力出眾的外交家。戰爭期間,閻尚隆在巴黎參與主持了多項談判,不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最大限度的維護了共和國的利益。
有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