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德國海軍與義大利海軍更是侷限在歐洲附近海域活動,沒有前出遠洋的壓力。如此一來,法德意的戰艦更加重視近海作戰能力,也就是在岸基航空兵的掩護下執行反潛任務與制海任務的能力。比如法國的“密特朗”號航母就沒有像“戴高樂”號那樣採用核動力與彈射器,而是發展成了一種具有強大兩棲作戰能力的多用途海上作戰平臺。潛艇方面,除了法國為了維護其核大國的地位、擁有核潛艇(混合動力潛艇)之外,德國與義大利都只有常規潛艇。
到底是走向遠洋,還是留在近海,印度海軍根本沒有搞清楚頭緒。
以費爾南德斯為代表的“英派”將領堅持認為印度海軍必須走向遠洋,為印度稱霸印度洋披荊斬棘。以懷德特為代表的“陸派”將領則認為印度海軍應該留在近海,以本土防衛為首要任務。
誰都知道,藏在“意識鬥爭”後面的是“利益紛爭”。
費爾南德斯在英國學習深造,而懷德特卻在德國學習深造。按照外界傳聞,懷德特與德國國防部、HWD公司、不萊梅造船廠、頓巴斯鋼鐵集團(德國最大的造船集團與艦船專用鋼材生產集團)有密切關係。至於費爾南德斯與英國的關係,白痴都知道非同一般;當年費爾南德斯從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的時候,不但得到了英國國防大臣的接見,還與當時的英國王子(2027年成為英國國王)是同班同學。
不管怎麼說,不同的海軍思想,讓印度海軍在發展道路上搖擺不定。
日本戰爭後,局勢出現轉變,美國為了牽制中國,開始拉攏印度,不但答應向印度出售包括“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在內的大型水面戰艦,還同意為印度提供全電動潛艇,甚至答應幫助印度建造大型航母。
一時之間,“美派”成為了“英派”與“陸派”的死對頭。
也就在這個時候,印度海軍內部勢力發生轉變,“英派”的部分將領投靠“美派”,另列部分將領則加入“陸派”,形成了“歐派”,兩派將領中起帶頭作用的仍然是費爾南德斯與懷德特。
爭奪印度海軍參謀長(相當於以前的海軍司令)時,懷德特敗下陣來。
投靠“美派”,並且成為“美派”領頭羊的費爾南德斯順利坐上海軍參謀長的寶座。後來印度海軍從美國“採購”3艘封存的“尼米茲”級航母、20多艘大型水面戰艦、全電動攻擊潛艇、F…46I艦載戰鬥機、EV…22C傾斜旋轉翼預警機、SV…22C反潛巡邏機、P…10CI遠端反潛巡邏機等重大專案,均由費爾南德斯一手操辦。
作為鬥爭的失敗者,懷德特失魂落魄,被派往西部艦隊。
這次變局來得太快,對印度海軍的衝擊也很大。
雖然聯合了部分“英派”將領,但是“歐派”仍然被壓得死死的。在“美派”的影響下,印度海軍迅速走上了“遠洋之路”。
當然,歐洲國家也損失慘重。
隨著美國提高對印軍售級別,原先在印度很吃香的歐洲軍火成了滯銷貨。以德國的常規潛艇來說,印度原本在2025年與德國簽訂了一份訂購4艘與意向購買8艘232級AIP常規潛艇的大宗合同,結果在美國願意出售全電動攻擊潛艇之後,印度海軍取消了8艘意向訂單,致使德國造船廠損失近百億歐元。
在眾多的歐洲國家中,唯一笑得出來的就只有英國了。
隨著南大西洋的威脅加重,英國海軍急需作戰能力更加強大的大型航母(當時英國的MI5獲得訊息,認為阿根廷正努力在2035年之前建造或者購買1艘大型航母,打造南美洲最強大的艦隊),也就得淘汰已顯落後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結果在費爾南德斯的大力支援下,印度海軍不但購買了一艘“過剩航母”,還拿出了不菲的價格,讓英國海軍從中狠賺了一筆。
懷德特很失落,也很悲觀。
除了利益鬥爭之外,作為海軍軍人,懷德特非常清楚,印度海軍這種“拔苗助長”的發展方式不可能有好的結果。海軍的建設週期在各大軍種中最長,人員培訓難度最大,沒有任何一支海軍能在一夜之間稱霄全球。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一支強大的海軍需要至少50年的發展週期,而一支能夠稱霸全球的海軍則需要至少100年的發展週期。歷史上,不管是昔日的英國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海軍,還是現在的中國海軍,都經歷了50到100年的發展時間,才擁有了藐視敵人的實力。
從第四次印巴戰爭到2035年,僅僅只有20年。
20年,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