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多千米之外的印度艦隊來說,仍然是非常弱小的聲響。肖靖波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除非印度反潛巡邏機的效能提高一倍,不然不可能在如此遠的距離上發現“蜥鯨”號。
最大的問題是,“蜥鯨”號能否在3個小時內到達攻擊海域。
經過反覆計算,肖靖波認為問題不是很大。
“蜥鯨”號的航速是36節,印度西部艦隊的航速在20節左右,因為雙方的航線並不是完全相對,所以相對航速大概為48節。3個小時,能夠航行大約140海里,也就是260千米。即便“蜥鯨”號在2個小時後將航速降到24節,也能把距離縮短到70千米左右。如此一來,在7月31日凌晨1點左右,“蜥鯨”號就能突破印度西部艦隊的反潛網,到達用魚雷攻擊印度航母的位置上。
艦隊在23點後發起攻擊,機群要在2個小時後才能發起攻擊。
也就是說,在“蜥鯨”號準備就緒的時候,攻擊機群正好趕到戰場。
非常準時,沒有一點多餘的時間。
肖靖波只需要擔心一個問題,那就是張雪峰指揮的“虎鯨”號會不會突然殺出來,從“蜥鯨”號的嘴裡搶走戰果。
擔心是多餘的,肖靖波能做的,只是趁機撈上一把。
卷十 龍騰九天 第36章 將帥離心
7月30日21點30分,距離“蜥鯨”號大約180千米處。
“維拉特”號航母上,托馬斯·懷德特上將正在耐心聽參謀討論作戰行動。
作為西部艦隊司令,率領西部艦隊執行作戰任務是懷德特上將的本職工作,只是與大部分跟他有類似經歷的印度海軍將領一樣,懷德特從一開始就反對與中國開戰,更反對與中國海軍決戰。雖然懷德特等人有非常鮮明的理由,比如中國艦隊更加強大,中國的潛艇更加先進、中國的戰略航空兵極具威脅等等,但是懷德特反對與中國開戰、與中國海軍決戰的根本原因仍然是印度海軍的利益鬥爭。
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印度海軍全軍覆沒,面臨艱難的重建工作。
之前在印度海軍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俄派”隨“維克拉瑪蒂亞”號(前蘇聯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航母一同“覆滅”,取而代之的是“美派”與“歐派”。
接下來的15年間,“美派”與“歐派”的鬥爭愈演愈烈。
在此期間,“歐派”的代表正是費爾南德斯這類前往英國學習深造的將領,隨著2艘“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編號001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與編號002的“維克蘭特”號)、及配套的護航戰艦(包括4艘45型防空驅逐艦、4艘46級防空驅逐艦、6艘24級遠洋護衛租與6艘25級多用途護衛艦)在印度海軍中安家落戶,“英國原教旨海軍流派”盛極一時,絕大部分印度海軍軍人都信奉“英國模式”。
與之成對比的是“歐洲大陸海軍思想”的悄然壯大。
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的海軍流派能在印度海軍中生根發芽,與印度從這些國家採購的海軍裝備不無關係。在英國無法建造效能先進的常規潛艇(英國的核潛艇技術都源自美國)、兩棲戰艦、多用途驅逐艦(46型為多用途驅逐艦,只是防空效能更為突出)、先進護衛艦(25型護衛艦的效能在21世紀20年代只算得上是中等水平),美國的全電動潛艇遲遲不能服役、不肯向印度出售先進戰艦(20年代,印度曾經向美國提出購買CG21、DDG1000等大型水面戰艦,均被美國國會否決)的情況下,印度海軍不得不從其他有能力生產先進戰艦的國家採購武器裝備,包括法國與德國的常規潛艇、德國的多用途護衛艦(127級,滿載排水量近7000噸,已經達到多用途驅逐艦的標準)、法德意聯合研製的多用途驅逐艦(由“歐洲聯合驅逐艦”專案發展而來)。
與自行研製戰艦相比,從外界購買戰艦肯定會“引進”海軍思想。
戰艦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單件”武器,哪怕是排水量僅2000多噸的近海護衛艦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從立項、設計、研製、建造、到最終服役,跨度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除了極個別的專門針對外銷的戰艦之外,有能力研製戰艦的國家都會根據自身的防務需求確定戰艦的技術與戰術指標,而不會針對別的國家。
即便是專門用來外銷的戰艦,也會針對普遍客戶的需要,而不會針對某個特殊的客戶。
問題就在這裡。
戰艦是龐大的系統工程,作戰能力從防空、制海到反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