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的作用。
幾天過去,連肖靖波都開始懷疑這是不是“作戰任務”,因為“蜥鯨”號進入印度洋之後,再也沒有收到新的命令。
也許只是一次考驗官兵極限忍耐力的訓練吧。
肖靖波不得不這麼想,因為“蜥鯨”號的服役時間比“虎鯨”號晚了半年,在此之前只執行了1次持續時間為92天的戰備巡邏任務。按照海軍的慣例,新戰艦服役之後,都得進行最大自持力測試。雖然“虎鯨”號的3次戰備巡邏任務都做得很成功,但是前2艘“虎鯨”級攻擊潛艇都沒有在戰備巡邏任務中達到設計的最大自持時間。更重要的是,劉海峰擔任潛艇部隊司令後,做什麼都特立獨行,從不跟下面打招呼。用他的話來說,戰備巡邏任務也是作戰任務,如果潛艇部隊不能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如何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要知道,潛艇不是海面戰艦,即便在和平時期,仍然有可能與敵對國的潛艇遭遇,甚至有可能發生戰鬥。“虎鯨”號已經在前3次戰備巡邏中做得夠出色了,讓“蜥鯨”號有所表現,也不是劉海峰幹不出來的事情。
7月23日,肖靖波的猜測被否決了。
潛艇司令部發來的命令很明確,戰爭即將爆發,“蜥鯨”號必須在增援的潛艇到達之前守住巽他海峽,跟蹤監視所有出現在海峽南面的“可疑潛艇”。
非常幸運,肖靖波的性格讓“蜥鯨”號少跑了很多冤路。
肖靖波猶豫不決的時候,“蜥鯨”號也在巽他海峽南面海域徘徊不前。雖然在擔任“海豚”號艇長期間,肖靖波多次率領潛艇進入印度洋,還曾經跟隨艦隊橫渡印度洋,前往葉門等國進行軍事訪問,但是“蜥鯨”號服役不久,還是第一次進入印度洋,肖靖波可不會拿這艘價值200多億元的潛艇,以及27名海軍官兵的生命去冒險。再說了,如果讓“蜥鯨”號進入印度洋,只是檢驗潛艇的最大自持力,要不要深入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