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上還沒有一個能夠與共和國抗衡、並敢於與共和國抗衡的國家,也就不可能出現劃區而治的結果。但是由7個國家佔領印度的局面肯定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畢竟軍事佔領將導致地方獨大,對維護印度主權統一沒有任何幫助,而共和國沒有肢解印度,就是不想讓印度分解成多個國家。也就是說,必要的時候,必須統一各個國家的佔領區,並且藉此機會逐步撤出佔領軍。
所謂騎虎容易下虎難,分配佔領區容易,可要讓各個國家撤走佔領軍,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別的不說,就算所有佔領國都知道,佔領軍遲早得離開印度,差別只是主動撤離還是被印度人趕出來,可是在涉及到撤軍的具體問題,特別是各個佔領國的利益時,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事實上,後來的撤軍工作確實非常艱難。
共和國讓錫金成為佔領國,無非就是多了一個籌碼。從事後的撤軍談判來看,錫金這個籌碼發揮的作用非常關鍵,甚至可以說,如果事先沒有做好這一安排,從印度撤軍將推遲數十年之久,而共和國每年需要為此多支付上千億軍費,甚至會讓共和國在即將到來的下一輪國際鬥爭中一敗塗地。
因為錫金加入,孟加拉國與緬甸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
在錫金成為佔領國之前,孟加拉國與緬甸一直在佔領區的劃分問題上存在爭議。按照孟加拉國當局的說法,孟加拉國在戰爭中做出的貢獻僅次於共和國與巴基斯坦(印度戰爭結束後,共和國元首與巴基斯坦總統在峰會上承認了孟加拉國的地位),所以孟加拉國不但應該獲得西孟加拉邦、恰爾肯德邦與奧里薩邦的佔領權(這三個邦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