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以色列國小力微,主導《倫敦條約》的就不是四巨頭,而是五巨頭了。
也就是說,以色列總理去華盛頓的目的不是要技術,而是要支援。
事實上,敘利亞總統去北京的主要目的也是要支援。
一夜之間,中東局勢就緊張了起來,敘以兩國的關係由沸點降到了冰點。
當然,只要說到中東問題,誰也不能忽視伊朗。
2038年1月初,敘利亞總統在北京與共和國簽署了用6200億元購買4座5000兆瓦級可控聚變核電站的建造合同之後,沒有返回大馬士革,而是去了德黑蘭。
當時,就有人認為,敘利亞總統買的不是核電站,而是軍火,因為4座5000兆瓦級核電站的國際市場價格最多3000億元,不到6200億元的一半。事實並非如此,作為國家間交易,就算敘利亞總統想借購買核電站之名購買軍火,共和國當局也不會同意,畢竟這是兩筆完全不相干的買賣。實際情況是,共和國出售的不僅僅是4座足以滿足3500萬敘利亞人在未來30年之內生活與生產所需全部電能的核電站,還包括在設計使用壽命,也就是50年內的全部核燃料與零備件供應。也就是說,除了支付必要的人工費用之外,未來30年內敘利亞當局不需要為購買電力支付一分錢,在未來50年內也不用過分擔心電力供應。更重要的是,6200億元不是一次性支付的,除了建設核電站用的3000億元將在建設工期內,也就是未來5年之內陸續支付到位之外,另外3200億元將根據每年的發電量,以及電站的日常維護與保養工作量分25年支付,平均每年支付的費用不到130億元。毫無疑問,這是一筆非常划算的買賣。就算把3000億建設費用算進去,30年內,3500萬敘利亞人每年只需要支付大約600元,按照敘利亞2035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