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吃了一次虧,加上我們在一旁虎視眈眈,肯定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李存勳提示了半天,裴承毅猛然反應過來,說道:“你說的是庫爾德人?”
“看來,我的提醒還是有作用。”李存勳呵呵一笑,說道,“除了庫爾德人,還有亞塞拜然人。”
裴承毅猛的一驚,說道:“你是說,除了美國,還有……”
“當然,關鍵還是美國。”李存勳朝裴承毅面前的檔案指了一下,說道,“只要牽扯到庫爾德人的問題,就不僅僅是伊朗的問題,還是伊拉克的問題。也就是說,只要美國那庫爾德人做文章,就能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只不過,涉及該問題的不僅有伊朗與伊拉克,還是土耳其。”
聽李存勳這麼一說,裴承毅才拿起檔案。
毫無疑問,裴承毅肯定無法在吃晚飯的時候與家人團聚了。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7章 拔起蘿蔔帶出泥
與庫爾德人有關的問題,肯定不是小問題。
用曾經在伊拉克戰爭期間處理過伊拉克民族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的話來說,庫爾德人問題是中東地區最大的民族問題,牽扯範圍與解決難度都超過了巴以問題,庫爾德斯坦地區是中東的火藥桶。
導致庫爾德人問題分外複雜的主要原因就是牽扯了多個國家。
庫爾德人是西亞庫爾德地區的遊牧民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別,主要分佈在扎格羅斯山脈和托羅斯山脈地區,主要聚集地東起伊朗的克爾曼沙、西抵土耳其的幼發拉底河、北至亞美尼亞的埃裡溫、南達伊拉克的基爾庫克、還有部分在敘利亞的阿勒頗。該地區的2000多萬庫爾德人中,近50%在土耳其、近30%在伊朗、近20%在伊拉克、近4%在敘利亞、還有少數散居在黎巴嫩、阿富汗、約旦與俄羅斯等國。按照人口數量計算,庫爾德是中東地區僅次於阿拉伯、突厥與波斯的第四大民族,也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民族。兩千多年來,庫爾德人一直生活在庫爾德斯坦的山區,過著簡單的遊牧生活。
從某種意義上講,庫爾德人是中東地區最不幸,也是最堅強的民族。
作為擁有上千萬人口的大族群,庫爾德人卻沒有自己的國家。歷史上,在阿拉伯帝國後期,庫爾德人曾經建立了幾個封建王朝,其後,突厥、蒙古數次侵入庫爾德人聚居區。從16紀到19世紀,庫爾德人在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保持著半自治狀態,成為土耳其與伊朗兩國間的緩衝地帶。由於奧斯曼帝國崩潰,庫爾德人分屬數個國家。雖然在1920年簽訂的《塞夫爾條約》規定建立自治的庫爾德斯坦,但是該條約始終未獲批准。3年後,《洛桑條約》取代《塞夫爾條約》,但是沒有提到庫爾德斯坦和庫爾德人。
1931年與1944年,伊拉克爆發了兩場庫爾德人爭取自治與獨立的戰爭,受政府冷遇,土耳其的庫爾德人甚至被稱為山地土耳其人。伊朗的庫爾德人不但受到政府的壓迫,還得忍受什葉派的宗教迫害。相對而言,伊拉克的庫爾德人受到的壓抑反而比較少。1958年,伊拉克王朝被推翻,新政府沒有滿足庫爾德人的政治權利要求。直到1970年,伊拉克復興黨政府才給予庫爾德人有限自治權。1988年,兩伊戰爭還未結束,伊拉克政府就開始鎮壓庫爾德人,導致上百萬伊拉克庫爾德人湧入土耳其與伊朗境內。直到這個時候,庫爾德人謀求自治與獨立的鬥爭才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真正將庫爾德人問題變成國際問題的還是21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因為美國扶持的第一任伊拉克總統就是庫爾德人。
問題是,庫爾德人的問題遠非一個國家的問題。
因為薩達姆執政期間,採取了一些極端民族政策,所以伊拉克境內的庫爾德人僅200多萬,只佔庫爾德人人口總數的20%左右。
事實上,就連西方國家對庫爾德人的感情也很複雜。
歷史上,曾經將十字軍打得落花流水的薩拉丁·尤素夫·阿尤布、即埃及阿尤布王朝的開國君主就是最富盛名的庫爾德人,他對歷史的最大影響就是奪取了耶路撒冷,使穆斯林與基督徒在這裡的鬥爭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毋庸置疑,西方人忘不了這段歷史。
21世紀初,美軍殺入巴格達、推翻了薩達姆政權、把一個庫爾德人送進伊拉克總統府的時候,好萊塢的福克斯公司拍了一部飽受爭議與非議、名為《天國王朝》的電影,該電影講述的就是被稱為“耶路撒冷捍衛者”的法國鐵匠巴里安的故事,而在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