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量,英國還能做什麼?
除了抗議,還是抗議。
對英國首相來說,印度戰爭在半年內結束,恐怕是最好的“結局”了。因為在競選的時候,喬治就信誓旦旦的告訴選民,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得到公認的核大國,英國有能力、也有義務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根據當時的情況,如果印度戰爭持續1年半、哪怕持續1年,英國政府仍然無所作為的話,喬治在大選中喊出的誓言就將成為一句空談,成為政治對手的笑柄。問題是,英國能有什麼樣的作為?毫無疑問,英國不可能有所作為,也不能有所作為。正是如此,印度戰爭結束後,喬治在國際社會上頻頻露面,最終促成全面核裁軍首腦峰會在倫敦舉行。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主動承擔起這場應該由共和國出資主辦的峰會,算是喬治在暗中感謝王元慶吧。
只不過,這種小恩小惠,遠遠化解不了英國與共和國的矛盾。
從根本上講,英國與共和國沒有矛盾,所謂的矛盾,也是共和國與美國的矛盾。
自從紀佑國在2015年訪問阿根廷之後,共和國就在阿根廷做文章,反覆利用馬島爭端打壓英國。只不過,共和國的行動不是毫無目的,也不是沒有針對性。如果結合同期發生的國際事件就不難發現,共和國的每次舉動都有明確的針對性。比如在2015年與阿根廷簽署鉅額軍售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美英等國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中採取的偏袒印度的單邊政策採取的回應;又比如在2017年首次向阿根廷輸出當時極為先進的混合電力潛艇,是對美英等國在東海衝突中的表現做出的反應。因為馬島爭端不僅僅是英國的問題,也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很大關係,所以每當美英在共和國的周邊製造麻煩的時候,共和國就會針鋒相對的在南大西洋搞點小問題出來。
萬幸的是,20年來,共和國的行動很有“節制”。
雖然為了迎合選民的胃口,喬治一再表示,福克蘭群島是大不列顛王國與國王陛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名義上,福克蘭群島是英國國王的私人土地),英國政府絕不容許任何國家對福克蘭群島構成威脅,但是在私下,喬治不得不承認,共和國在“援阿”方面非常剋制,馬島爭端能在20年內“熱而不爆”,與共和國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英國不是受害國,而是受益國。
換句話說,如果僅僅是阿根逞想收復馬島,喬治根本不用擔心什麼。
就算阿根廷在20年內耗費數千億元,採購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因為英國的國防實力也在提高,所以阿根廷很難憑一己之力擊敗英國。別的不說,以阿根廷的國防投入,如果沒有獲得強有力的外來援助,根本不可能打造出一支能夠擊敗英國海軍,也就是由3艘航母為核心的遠征艦隊。
現在的問題不是阿根廷想收復馬島,而是共和國想借馬島做文章。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共和國用20年扶持一個實力不俗的阿根廷,絕不是為了賣點軍火,因為軍火貿易一直是國家對外政策的風向標,不然20世紀年90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不會對共和國實施軍事禁運,把價值數百億的軍火訂單拱手讓給俄羅斯。再說了,對阿軍售在共和國同期軍火貿易中所佔比例不到10%,還不如巴基斯坦與伊朗,僅比敘利亞略高一點。不把軍火賣給阿根廷,還可以賣給別的國家。
作為政治家,喬治有絕對的理由相信,對阿軍售是共和國在為一盤大棋佈局。
雖然20年間,共和國換了兩屆政府,前後三位國家元首,按照西方標準,很難在此期間保持政策的連貫性,但是共和國不是西方國家,不可能用西方國家的標準衡量,從紀佑國到趙潤東,再到王元慶,共和國的對外政策保持了高度連貫性。也就有理由相信,從紀估國開始,為了達到一個至關重要的目標,共和國就在佈一個大局。在這個看不見的棋盤上,阿根廷與馬島爭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有理由相信,從第四次印巴戰爭開始,共和國經歷的歷次對外戰爭都是這個大局的一部分。
如果僅看共和國的對外政策,肯定無法看透整個棋局。
只有結合共和國的國內政策,才能看出三位共和國曆史上最傑出的領導人在為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而奮鬥。
所幸的是,喬治像很多英國政治家一樣,是學歷史出身的,而且涉獵過中國史。
在喬治看來,不管是紀估國、還是趙潤東與王元慶、乃至今後一段時期內的共和國國家元首,堅持的內外政策都有一個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