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部分(3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也就無法知道王元慶發揮了多大作用。只有一點可以肯定,第二次馬島戰爭爆發前後,王元慶的精力全都放在政權交接與政治改革上,從來沒有過問過與馬島爭端有關的事情。

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證明王元慶發揮過影響力。

當然,沒有證據,並不表明王元慶並不重要。

雖然自從紀佑國時代開始,軍情局就擁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潘雲生、李存勳與後來的劉曉賓都是權傾一時的大人物,甚至可以說,在共和國權力體系內,軍情局長的地位僅次於國家元首,但是軍情局長的忠誠性不容質疑,不管是開創軍情局時代的潘雲生、還是將軍情局推上巔峰的李存勳、以及將軍情局帶入正途的劉曉賓,除了執行元首命令之外,從來都沒在重大問題上擅自做出決策。正是如此,軍情局才能得到數任元首的高度重視,成為共和國、乃至全世界最為強大的情報機構。

由此可見,不管李存勳做了什麼,體現的都是王元慶的意志。

正是如此,才讓所有人相信,第二次馬島戰爭是王元慶為其政治生涯畫上的一個完美句號。

第二次馬島戰爭真是按照王元慶的安排打響的嗎?

雖然劉曉賓沒有在《秘密戰線》中給出答案,但是作為當事人的裴承毅有絕對的理由相信,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沒有按照王元慶的意思進行。

從局勢發展可以看出,王元慶不想讓戰爭在上半年爆發。從共和國的利益出發,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對王元慶來說,2037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政權交接,並且將政治改革推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別說兩件事情一起做,其中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耗光王元慶的精力,讓他無暇他顧,不然也不會把馬島問題丟給李存勳。

按照裴承毅的理解,王元慶確實想利用馬島爭端。設想一下,如果爭端在上半年激化,雙方開始積極備戰,因為英國在西方世界的特殊地位,所以盯著共和國國內問題不放的美國、以及某些強國肯定會把目光轉向南大西洋;以王元慶的能耐,肯定能在上半年搞定與政權交接有關的事情,因為王元慶的個人威望不會隨同政權更迭而立即消失,怎麼也能保持數個月,所以在這幾個月內,王元慶能夠利用個人影響力推動政治改革,從而將兩件同樣重要的事情錯開,既降低了引發政治動盪的風險,又提高了成功的機率。

人無完人,王元慶也不例外。

按照裴承毅的估計,參加倫敦首腦峰會期間,與阿根廷總統塞隆單獨會晤後,王元慶就意識到他之前的安排過於理想化,局勢不可能按照他的預料發展。萬幸的是,對於已經執政10年的王元慶來說,這種意料之外的事情並不罕見,他早就學會了用隨機應變應對預料之外。

最大的變數不是阿根廷,也不是美國,而是英國。

不得不說,王元慶對這個歐洲老牌帝國的瞭解還不夠徹底。按照裴承毅的估計,王元慶在最初的時候並不認為英國是個挑戰,而是把英國當成了美國的附庸,而且是沒有多少頭腦的附庸。導致這一錯誤判斷的原因很有可能與全面核裁軍有關,英國在全面核裁軍中採取了跟隨美國的政策,並沒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政策。不管怎麼說,因為低估了英國的主動性,所以王元慶對馬島局勢的判斷出現了偏差。從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能看出,英國積極備戰對激化馬島爭端的影響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回到國內,委任李存勳全權負責涉及到馬島衝突的事情,積極推動對阿軍售,都可看成是王元慶針對新情況做出的調整。

直到這個時候,王元慶才找到了正確的解決辦法。

並不複雜,簡單說就四個字:將計就計。

如果裴承毅的分析沒有錯,那麼王元慶不但是第二次馬島戰爭的始作俑者,還是世界新格局的開創者。

只不過,落實到具體事務上,很多因素仍然不受控制。

別的不說,開戰時間就超出了王元慶等人的預料。

用裴承毅的話來講,雖然針對新的局勢做出了調整,但是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共和國的利益,最好將第二次馬鳥戰爭的爆發時間控制在4月30日左右,因為要到這個時候,共和國的“憲法修正案”才將進入最為關鍵的全民表決階段。

結果,戰爭在4月20日就爆發了。

戰爭在怎麼時候爆發,並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直接影響。對閔瑞麟來說,在20日登上馬島與在30日登上馬島就沒有多大區別。

在474名突擊隊員中,閔瑞麟是唯一一個“非志願”者。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