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站穩腳跟:一是為了避免在山南地區與印軍打消耗戰,確保共和國本土安全;二是為了讓印軍兩線作戰,抵消印軍的兵力優勢;三是從戰略層面上肢解印度,為最終推翻印度政權,建立親華政權打下基礎。
作為戰略層面的決策者,不管是王元慶,還是項鋌輝,重視的都是戰略價值。
實際上,首先在東線戰場上開打的戰術問題非常多。
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後勤保障,因為沒有直通印度東部地區的地面交通線,在開闢海上補給線之前—唯一的保障手段就是空運。
暫且不說空運成本問題,空運效率就很難滿足大兵團作戰的要求。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不得不想盡辦法,讓印軍入侵孟加拉國,從而拉攏孟加拉國,獲得孟加拉國的港口使用權。
可以說,整個東線戰爭的初期行動都圍繞這一目的進行。
戰役開打之後,局勢出現了一線轉機。
那就是,被77軍擋在了吉申根傑西面的印度西部軍團距離尼泊爾邊境不到50千米,在第772裝甲突擊旅北上,擺出與第773裝甲突擊旅合圍印軍的架勢之後,如果印軍西部集團無法及時向西突圍,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北撤退。
如果能夠將印軍西部軍團趕入尼泊爾境內,就能讓尼泊爾提前參戰。
從共和國到尼泊爾,不但有鐵路,還有好幾條公路。從尼泊爾到印度也有鐵路,以及好幾條公路。藉助尼泊爾的地面交通線,就算無法完全解決後勤保障問題,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後勤保障問題。
當然,這已經不是戰術與戰役層面上的問題了。
如果尼泊爾提前參戰,裴承毅就得調整戰爭計劃,在南下攻打加爾各答的時候,派遣部隊向西突擊,阻止印軍反攻尼泊爾。如此一來,東線戰場上的投入將增加不少,至少38軍或者39軍得留在東線戰場上。東線投入增加,西線投入就得減少。當然,從整個戰場的角度來看,只要尼泊爾肯提前參戰,即便在東線投入更多的兵力,也不會對達到戰爭的最終目的產生負面影響。
裴承毅與項鋌輝透過影片電話談了一個多小時。
作為共和國三軍總參謀長,項鋌輝不乏戰略素養,在裴承毅提出建議的時候,他當即就做出決定,只要元首不反對,立即調整戰爭計劃。
實際上,王元慶會不會反對,還得看政府與尼泊爾的溝通情況。
除了不丹之外,與印度接壤的所有國家都在戰前做出承諾,只要共和國能夠在戰場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且承諾在戰後解決他們與印度的領土領海爭端,就將在戰爭期間參加軍事行動。
雖然這些國家都表示支援共和國,但是其態度也有所保留。
從實際情況出發,這些國家的態度也不難理解。
作為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得罪任何一方都不會有好結果。雖然共和國的綜合國力與全球影響力遠遠超過印度,但是受喜馬拉雅山的阻隔,南亞地區的小國不得不重視與印度的關係。更重要的是,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共和國沒有向該地區的任何一個國家提供國家安全保證。
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國家得罪了印度,遭到印度的軍事打擊,共和國會不會出兵相助是個未知數。在此情況下,只有在印度必將戰敗,從此一蹶不振,至少在未來數十年之內無法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的情況下,處於觀望態度的南亞國家才會參戰,才會用實際行動支援共和國。
在這些國家中,尼泊爾無疑最有代表性。
用王元慶的話來說,尼泊爾足夠大、大到印度不可能像吞併錫金那樣吞併尼泊爾,尼泊爾又足夠小小到不足以像巴基斯坦那樣與印度正面對抗。
雖然從本世紀初開始,在尼共成為合法政黨之後,尼泊爾就改變了向印度一邊倒的國家政策,開始加強與共和國的關係,並且在第四次印巴戰爭之後,把與共和國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當成國家基本戰略,但是尼泊爾並沒完全倒向共和國,至少在關係到自身安全的問題上,仍然堅持中立政策。如果不是印度一直不肯在領土爭端問題上向尼泊爾做出實質性的讓步,恐怕尼泊爾也不會在戰前做出出兵承諾。
因為尼泊爾的態度猶豫不決,所以共和國軍隊在西線戰場上的作戰行動才不得不倚重由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而沒有從東北方向上發起進攻。換句話說,如果尼泊爾全面支援共和國,共和國陸軍就能避開克什米爾地區,從東北方向上攻打新德里,讓印度不得不在三條戰線上作戰。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