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在前線囤積的作戰物資不夠充足,後勤壓力仍然比較大的情況下,讓39軍老老實實的呆在孟加拉國,享受異域風情不見得是壞事。
當然,孟加拉國明確表態後,東面的戰術部署也可以確定下來了。
在孟加拉國與印度之間,至少需要奪取4處戰略要地,從北向南,依次是賴根傑、英吉利巴扎爾、巴哈蘭布林與納伯德維普。
按照袁晨皓制訂的戰術計劃,攻打賴根傑的作戰行動由部署在吉申根傑的地面部隊承擔,只需要從77軍或者54軍抽調1個戰鬥旅,並且在突擊過程中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就能打下賴根傑。攻打巴哈蘭布林與納伯德維普的作戰行動由第161空中突擊旅與第171空中突擊旅承擔,因為兩地均駐紮了相當規模的印軍,所以必須在戰役開始時對兩地進行重點轟炸,支援空中突擊旅。只有攻打英吉利巴扎爾的計劃沒有確定下來,按照袁晨皓的意思,如果攻打賴根傑的行動比較順利,或者吉申根傑方向上的壓力不是太大,就再抽調1個戰鬥旅去攻打英吉利巴扎爾,或者讓攻打賴根傑的戰鬥旅南下,安排另外1個戰鬥旅去賴根傑;如果攻打賴根傑的戰鬥不順利,或者吉申根傑方向上的壓力太大,就出動充當戰役預備隊的第151空中突擊師攻打英吉利巴扎爾;如果戰役總體進展並不順利,各方向都很吃緊,就不用在戰役初期攻打英吉利巴扎爾,而是讓39軍守住東面的孟加拉國國境線,依靠由孟加拉國通往賴根傑的鐵路線為前線部隊提供作戰物資,等到戰局好轉,兵力有所緩和之後,再攻打英吉利巴扎爾。
因為袁晨皓已經回到前線指揮部,所以裴承毅沒有自作主張。
與袁旦皓商討之後,裴承毅基本上採納了這套戰術計劃,只是增加了第162空中突擊旅,將戰役預備隊由1個旅增加到2個旅。
由此可見,裴承毅仍然希望在戰役初期打下英吉利巴扎爾。
主要就是,通往賴根傑的鐵路線只能為吉申根傑方向上的作戰部隊提供保障,而要為南下的空中突擊旅提供保障,並且儘快向南發起進攻,就得佔領英吉利巴扎爾,打通前往巴哈蘭布林與納伯德維普的地面通道,讓地面部隊儘快南下。
也就是說,在攻打英吉利巴扎爾的問題上,裴承毅首要考慮的不是後勤保障,而是整個戰役行動。雖然獲得孟加拉國的支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後勤保障壓力,但是從整個戰局看,攻打加爾各答,佔領西孟加拉邦是圍殲印軍東部集團軍群的關鍵,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儘快讓聚集在吉申根傑的部隊南下。即便從後勤保障的角度考慮,打下加爾各答才能打下坎寧港,而獲得坎寧港,後勤保障運輸線就能縮短上千千米,大大提高了後勤保障效率,也就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效率。
確定了西面與東面的戰術計劃後,裴承毅與袁晨皓討論了最重要的主攻方向上的戰術計劃。
雖然裴承毅把所有空降旅與空中突擊旅都排了上去,但是印軍東部集團軍群有數十萬兵力,而且會在戰役開始後不久獲得動員的數十萬兵力,僅靠空中機動部隊,根本無法殲滅如此多的印軍,主力還是地面部隊。
按照袁晨皓的故術安排,在必要的時候,必須像使用空中突擊旅那樣使用戰略反應軍的裝甲突擊旅。因為陸軍主力野戰軍已經實現了輕型化,裝甲突擊旅的主戰裝備不比空降旅與空中突擊旅的主戰裝備重多少,在降低防護標準之後,可以用戰術運輸機空運,即便不降低防護標準,也能用戰略運輸機空運。只要釋放出空運力量,就能保證3到5個裝甲突擊旅在敵後作戰。
裴承毅沒有反對這一戰術安排,如果讓他來制訂戰術計劃,他也會這麼做。
當然,這也解決不了問題。
真正釋放部隊戰鬥力的辦法只有一個,即在吉申根傑方向上發起全面進攻,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拉開進攻正面寬度,讓聚集在吉申根傑、以及透過尼泊爾到印度的鐵路線到達戰場的地面部隊能夠迅速展開。
基本戰術上,裴承毅與袁晨皓的意見一致,即採取多路突擊的方式擴大進攻正面。
只是在具體任務安排上,兩人產生了分歧。
裴承毅傾向於讓77軍打主力,畢竟77軍是標準的戰略反應軍,快速突擊能力無與倫比,戰役初期的突擊行動必須快,77軍最適合。更重要的是,凌雲霄在裴承毅面前沒有一點脾氣,指揮起來非常順手。
袁晨皓則偏向出動54軍,主要是54軍是標準重灌甲軍,而戰役初期必須突破印軍第一集團軍與第二集團軍的多道防線,重灌甲軍的突擊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