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局勢急劇惡化,戰爭不可避免,共和國陸軍開始全面換裝,而在此期間淘汰下來的很多主戰裝備都無償援助給了敘利亞這樣的友好國家。
總而言之,在2037年之前,敘利亞軍隊基本上靠無償援助過活。
直到敘以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當局才意識到其軍事力量有很大的問題,決定在軍事建設上投入更多的經費。也就在這一年,共和國與敘利亞簽署了一份極為重要的條約,即《中敘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懂點共和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這是與共和國結盟的“入場券”,只耍與共和國簽署了這份條約,就是共和國的準盟國。這不是一份理論上的同盟條約,而是一份有著明確現實意義的條約。別的不說,簽署該條約之後,敘利亞當局就可以得到共和國當局的擔保,用國內資源、主權收入(也就是關稅等稅收)、國營企業等等資產做抵押,從共和國的金融企業獲得貸款。
因為不是第一個簽署這份條約的國家,所以敘利亞當局非常清楚該條約的重要性。
正是簽署了這份條約,當年年底,敘利亞當局就用拉卡省、哈塞克省與代爾祖爾省的資源開採權做抵押,從共和國的3家民營金融企業獲得了總計5500億元的長期貸款。毋庸置疑,這3家金融企業都與三堅集團等資源企業有密切關係。
實際上,早在10年前,三堅集團就在敘利亞東北地區進行了資源勘探,並且相信在哈布林河(幼發拉底河的支流)上游地區應該有比較豐富的礦產資源。根據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敘利亞能夠用3個省的資源開採權換到為期5年的5500億元貸款,與三堅集團董事長藺慕勳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有理由相信,正是藺慕勳積極推動,才讓敘利亞拿到了貸款。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顧衛民在上任後不久就與敘利亞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多半是共和國的資源企業、金融企業、乃至軍火企業共同推動的結果。用李存勳的話來說,為敘利亞提供5500億元貸款,無疑是用來釣大魚的誘餌。
非常可惜的是,這份貸款沒能幫助敘利亞在2038年打贏敘以戰爭。
事實上,敘利亞鐵定會輸掉敘以戰爭。
敘以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當局就在與中重集團、中航集團、乃至北方重工(大連造船廠就是北方重工的子公司)進行秘密談判,希望能夠以比較低廉的價格採購一批先進武器裝備,比如共和國陸軍的DZ…31系列主戰坦克、DB…30系列步兵戰車、新型電磁炮、DZ…25系列垂直起降運輸機、J…17系列戰鬥機、小型電動攻擊潛艇與小型護衛艦。總而言之,敘利亞希望能夠儘快得到這些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根據軍情局提供的資料,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主要就是價格談不攏。而價格談不攏的主要原因就是共和國的幾家軍火商不大願意按照“最惠國”的標準把武器裝備賣給敘利亞,堅持要敘利亞支付額外的費用。因為敘利亞已經與共和國簽署了《友好互助條約》,等於永久獲得了最惠國待遇,所以共和國軍火商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擺明了不想把武器賣給敘利亞。
直到敘以戰爭爆發前2個月,共和國才與敘利亞簽署了第一份軍火銷售合同。
筆無疑問,當時已經來不及把軍火提供給敘利亞了。
因為敘以戰爭是一場典型的速決戰,所以等到敘利亞當局催促共和國的軍火商儘快交貨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了。
正是如此,敘以戰爭對“共和國牌軍火”的國際形象並沒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
整個敘以戰爭中,敘利亞的主戰裝備都來自伊朗,而且大部分都是20年前伊朗從俄羅斯購買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產自共和國。因為這些武器裝備都有15年以上的歷史,效能嚴重落後,所以在戰場上敗給美國的最新裝備,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
敘以戰爭後,敘利亞的國防建設才走上正軌。
俗話說得好,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雖然敘利亞在這場短暫的衝突中輸得非常徹底,但是也相當於擺脫了負擔,可以從基礎開始,重新打造一支國防力量。
2038年下半年,敘利亞的訪問團就去了北京。
當年年底前,共和國就按照《友好互助條約》中規定的義務,派遣一支由近200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幫助敘利亞重建國防軍事力量。讓裴承毅略感驚訝的是,這支軍事顧問團的領隊就是蘇勁輝上將。
因為蘇勁輝明顯不屬於“圈子內”的人,所以這件事情並沒引起重視,甚至沒有做太多的報道。更重要的是,在對外宣傳中,軍事顧問團的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