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結果出來了,只是意義並不大。
按照NSA獲取的共和國在南亞各航空兵基地的情報,如果按照為400架戰術戰鬥和提供作戰支援的標準,這些航空兵基地將在29日10點達到戰備標準,而預測的時間誤差為正負6個小時。也就是說,在29日4點到16點之間,戰爭都有可能爆發。
顯然,這是一個不能讓杜奇威感到滿意的答案。
問題是,杜奇威沒有別的選擇。
讓NSA再做一次分析已經來不及了,CIA也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土耳其的情報機構更加靠不住。
也就是說,杜奇威必須在情報不夠充足,分析不夠徹底的情況下憑主觀做出判斷。
杜奇威沒有抱怨什麼,這也正是司令官存在的最大意義。
在所有人都沒有主意的情況下,司令官必須保持冷靜,並且拿出獨到的見解。
戰爭會在這個期間爆發嗎?
不到30分鐘,杜奇威就做出了決定。
29日0點55分,杜奇威以聯線的方式,同時給土耳其總理與總參謀長打了電話,發出了戰爭警報,要求土軍立即進行戰爭準備,土當局則要做好應對突然打擊的準備,即政府要員必須儘快離開容易遭到攻擊的設施。
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可是杜奇威知道,他沒有別的選擇。
從一開始,主動權就不在他的手中!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70章 針鋒相對
杜奇威充分利用了美國的情報機構,裴承毅也沒讓軍情局閒著。
嚴格說來,軍情局比美國的情報機構積極主動得多。
雖然作為戰爭直接策劃者的李存勳沒有參與相關工作,但是劉曉賓非常希望藉助這次機會增強威望、提高地位,更希望鞏固與裴承毅的同盟關係,所以從一開始,劉曉賓就比裴承毅積極。
更重要的是,軍情局屬於“集約型”情報機構。
在前後兩任強勢局長30多年的任期內,軍情局由一個隸屬於總參謀部的軍事情報機構發展成為共和國最龐大的情報安全機構,本身就是一種本質上的飛躍。到劉曉賓即將接手的時候,軍情局的規模已經超過了CIA與NSA,成為全球第一大情報機構。因為軍情局的所有資訊都未正式公開過,所以沒有人知道軍情局的確切規模。事實上,也許連李存勳與劉曉賓都不清楚軍情局到底有多少人。
按熊軍情局在2040年底做的一次全面調查,在冊的正式職員超過了25萬,算上不在冊的正式職員,以及各種非正式職員,軍情局的人員總數應該在35萬左右。當然,這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在2037年換屆選舉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公開過秘密開支,所以一些西方新聞媒體據此做了估計。以美國的秘密預算、以及情報機構預算與人員比例為準,共和國的情報機構人員總數在75萬以上,因為軍情局是共和國最大的情報機構,也是共和國唯一的全能型情報機構,所以有人估計軍情局的職員總數應該在50萬以上,即便保守估計,也不會少於45萬。
不管是50萬、還是45萬、或者35萬,軍情局都是一個龐然大物。
雖然這種超大型情報機構的管理工作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比如在劉曉賓這個主管所有事務的常務副局長之外,軍情局還有8個副局長與24個副局長助理,也就是總共32個副局長級管理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不是李存勳有足夠高的威望,劉曉賓的管理能力也不是很弱,恐怕軍情局早就亂套了。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這些麻煩之外,意味著軍情局超強的情報蒐集與處理能力。
這種超強的綜合能力,在戰爭中的意義極其顯著。
就拿這個時候發生的事情來說,如果CIA與NSA是一家情報機構,杜奇威就能充分利用兩者的長處,集中分析處理情報,而不是分別向2家情報機構安排任務,浪費了寶貴的情報資源不說,CIA與NSA的溝通問題造成的影響更加難以彌補。
毋庸置疑,這樣的問題在軍情局身上並不存在。
說得簡單一點,平常的時候,35萬軍情局職員可以同時處理好幾件、甚至好幾十件重大事務,應對更多的問題;特殊時期,可以集中全部資源,處理一件重大事務,解決一個重大問題。
此時,軍情局就集中力量在蒐集與戰爭有關的情報,並且高度關注土軍動向。
杜奇威會猜測裴承毅的舉措,裴承毅也會猜測杜奇威的部署。
策劃作戰行動之前,裴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