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的地面戰鬥打響後不到10個小時,圍攻2個美國陸軍旅的戰鬥就要打響了。
卷十二 大戰前奏 第89章 禍不單行
地面戰鬥打響,世界輿論一片譁然,再沒人認為共和國在拿庫爾德人問題開玩笑。
就在西方新聞媒體紛紛猜測共和國陸軍將以多快的速度攻下安卡拉的時候,半島電視臺在7月1日下午的一則報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則報道只有一個要點內容,即伊朗當局將按照承諾出兵土耳其,協助共和國解決庫爾德人問題。
對伊朗出兵土耳其,西方新聞媒體的第一反應就是賊喊捉賊。
嚴格說來,庫爾德人問題也有伊朗的份。雖然伊朗當局並沒像土耳其對付庫爾德工人黨游擊隊、以及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那樣對待庫爾德人,但是在伊朗,庫爾德人的問題依然突出,庫爾德人只在庫爾德省擁有有限自治權,在其他地區沒有任何特權。按照西方新聞媒體的觀點,如果共和國要真心誠意的解決庫爾德人問題,就應該一視同仁,而不是借伊朗與伊拉克的力量來打擊土耳其。
不管怎麼說,伊朗出兵土耳其,使戰爭局勢變得更加複雜。
在半島電視臺釋出訊息的時候,第一支伊朗陸軍的裝甲部隊已經跟隨第一戰鬥單位進入了土耳其的凡省,還有2個步兵師在西亞塞拜然省集結。更重要的是,在烏魯米耶西面的西亞塞拜然省南部地區,也就是土耳其的哈卡里省東面,至少有4個師的伊朗軍隊正在為進攻做準備。也就是說,伊朗陸軍將兵分兩路,一路跟隨第一戰鬥單位攻打凡省,另外一路單獨攻打哈卡里省。
一時之間,彷彿伊朗陸軍成了主要進攻力量。
得益於先進的商業遙感衛星,新聞媒體迅速掌握了伊朗軍隊的調動部署情況,並且判斷出了伊朗陸軍的戰役企圖。
在新聞媒體展開行動前,杜奇威就掌握了情況。
在他看來,問題遠沒有露在表面的那麼簡單。
伊朗陸軍打主攻,不是不可能,而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杜奇威並沒低估伊朗軍隊的意思,而是在拿事實說話。伊朗戰爭期間,伊朗國防軍與革命衛隊與美軍的傷亡交換比超過了70,為了打下由1個美國陸軍師守衛的阿瓦士,伊朗國防軍出動了2個裝甲師、3個機械化步兵師與12個步兵師,伊朗革命衛隊還出動了6個步兵師,總共投入23個師、近40萬官兵,在付出了8萬人陣亡、21萬人負傷的慘重代價之後,也只是迫使美軍丟棄所有重型裝備,搭乘直升機撤離阿瓦士。在這場被稱為“阿瓦士絞肉機”的圍城戰中,美軍僅僅付出了1372名官兵陣亡、4867名官兵負傷的代價。由此可見,伊朗軍隊的戰鬥力、特別是攻堅能力確實不敢恭維。
雖然裴承毅沒有經歷過伊朗戰爭,但是不可能不知道伊朗軍隊的情況。
就算伊朗動用了7個師、大約10萬兵力,也不見得能夠打下由布呂歇爾守衛的哈卡里省,更不可能殲滅布呂歇爾指揮下的1萬美軍。當然,前提條什是,正在進攻的共和國陸軍不會參與攻打哈卡里省的戰鬥,也不會為伊朗軍隊提供支援。按照杜奇威的估計,只要裴承毅肯在哈卡里方向上花點力氣,布呂歇爾的處境就將變得萬分兇險。
沒過多久,杜奇威的擔心就變成了現實。
第一戰鬥單位的支援旅沒有跟隨戰鬥旅繼續向西挺進,而是在到達巴什卡萊北面的時候突然轉向南下,在兩個戰鬥營的配合下殺向哈卡里省。雖然巴什卡萊有一支兵力在2000人左右的土軍步兵部隊,布呂歇爾向該地派遣了1個營的先頭部隊,但是美土聯軍的邊境防線已經土崩瓦解,根本守不住巴什卡萊。不用杜奇威吩咐,布呂歇爾就會做出收縮防線的戰術決定。為了給美軍調整防禦部署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巴什卡萊的土軍不會撤退,將擔任起艱鉅的阻擊任務。
巴什卡萊方向上的戰鬥還沒打響,杜奇威又收到了一條更加重要的訊息。
第一戰鬥單位的炮兵旅已經在西亞塞拜然省的蘇菲安展開,隨時可以為前線進攻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毋庸置疑,這條情報讓杜奇威的最後一線希望都破滅了。
雖然蘇菲安距離伊土邊境大約80千米,距離戰場近150千米,但是共和國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也是射程最遠的電磁炮,使用普通炮彈的最大射程都超過了500千米。部署在蘇菲安的炮兵能夠炮擊迪亞巴克爾,如果使用增程彈藥,則能將炮擊範圍延伸到阿塔圖爾克水庫附近。也就是說,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都在該炮兵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