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空天戰鬥機屬於戰術武器平臺,而不是具有長期外層空間部署與活動能力的戰略平臺,所以要想充分發揮空天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就得在外層空間,至少得在近地軌道上部署專門為空天戰鬥機提供支援的空間站,也就是俗稱的“宇宙母艦”。顯然,別說技術上的問題,光是投入就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望而卻步。
顯然,短期內,中航集團的方案不大可能落實。
在該專家看來,至少在2075年之前,中航集團的空天戰鬥機專案不具備實戰應用,至少無法大規模實戰應用。
當然,一些美國與歐洲的新聞媒體並不把該專家的話當回事。
不管怎麼說,共和國在軍事航天領域的優勢非常明顯。要知道,在磁感應動力系統中要求最高的就是電能單元,即複合蓄電池的效能,或者可控聚變反應堆的小型化程度,而在這兩個方面,共和國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共和國在這些以常溫超導為基礎的技術領域中的優勢到底有多大,美國與歐洲當局都不清楚。也就是說,即便共和國在該領域取得了突破,美國與歐洲也不知道。如此一來,也就無法判斷共和國的空天戰鬥機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國與歐洲就吃過虧。印度戰爭之前,美國與歐洲都不相信共和國在磁感應螺旋推進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就不相信共和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航空兵,自然認為共和國陸軍的戰鬥力不可能出現突破性的飛躍。結果是,共和國陸軍的垂直起降運輸機與低空攻擊機不但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還改變了戰爭面貌,讓陸軍成為了真正的攻擊部隊。
所謂吃一虧,長一智,有了之前的教訓,美國自然不相信共和國的宣傳。
當然,美國當局還得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共和國是不是也有一個“星球大戰”計劃?
20世紀9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