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之後,隨著世界大戰變得不可避免,共和國與美國都不遺餘力的展開了備戰工作,甚至先後讓一些重要行業進入了準戰時狀態。比如在2055年,共和國就讓22家主要軍工企業進行擴充,以正常時期150%的比例招募工人,相應的薪酬由中央政府以額外採購費用支付。在這種全速競爭中,兩個超級大國綜合國力高下立即浮上了水面。即便在眾多美國新聞媒體眼裡,美國的綜合國力也只有共和國的80%左右,而戰爭潛力甚至只有共和國的70%。因為兩個超級大國的綜合國力在全球範圍內佔的比重高達五成以上,即除了歐盟之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其他眾多中小國家的實力幾乎可以忽略,所以在綜合國力相差兩到三成的情況下,美國很難在一場全面戰爭擊敗共和國。
受此影響,從一開始,美國就定下了以防禦為主的基本戰略。
按照這一基本戰略,美國當局除了不遺餘力的建設天軍之外,還集中力量加強海軍建設。更重要的是,早在2050年左右,美國當局與利益集團就認定,如果美國不能將戰火擋在國門之外,就應該在最後關頭選擇投降,以保全本土,為下一次崛起,也為今後擊敗共和國打下基礎。
如此一來,美國的對外戰略就非常清楚了。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沒有任何理由放棄俄羅斯。要知道,到2035年的印度戰爭之後,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只有俄羅斯能夠迫使共和國繼續加強陸軍建設。雖然一支天下第一的陸軍足以使共和國立於不敗之地,甚至能夠幫助共和國稱霸歐亞大陸,但是共和國要想徹底打敗美國,還必須擁有一支天下第一的天軍與海軍,特別是一支能夠稱霸太平洋,將共和國的陸軍送上對岸的海軍。也就是說,只要共和國被迫加強陸軍建設,必須確保陸權,就很難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也就無法對美國本土構成威脅。到這一步,不管美國有沒有能力打敗共和國,至少能夠確保不敗,即透過一場持續數年的消耗戰,拼光共和國的國力,使共和國在強敵環視的情況下,不得不與美國媾和。
回過頭來看,美國就得不惜一切代價拉攏俄羅斯,並且鼓動俄羅斯挑戰共和國。
事實上,半島戰爭之後,美國就在向俄羅斯示好,甚至幾次主動提出結盟。雖然以當時的情況,即俄羅斯與共和國的經濟關係極為緊密,全球性大蕭條又導致美國不大可能在經濟領域有所作為,更不可能滿足俄羅斯的巨大胃口,也就不大可能結盟,但是美國的拉攏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讓俄羅斯當局認識到,俄羅斯並不孤獨,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仍然可以與美國合作,至少可以利用美國。正是如此,在烏克蘭加入歐盟的問題上,俄羅斯就充分利用了美國的影響力,最終迫使歐盟放棄東擴。
直到2040年,美俄關係才進入蜜月期。
眾所周知,全球性大蕭條在21世紀30年代末逐漸消散,全球經濟走上快車道,新的黃金時代再次到來。與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黃金時代不同,21世紀40年代的黃金時代有一個顯著特徵,那就是經濟區域化非常明顯。說直接一點,就是由共和國、美國與歐盟這三大經濟體為核心的地區性經濟組織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地區經濟交流全面取代的全球貿易。
以共和國主導的集約集團來說,到2050年的時候,集團內部貿易就佔了集團成員國貿易總量的七成,算上與暫時沒有入約的友好國家的貿易往來,在以共和國為核心的國家集團之中,內部往來佔了貿易總量的九成以上。
這種區域性經濟同盟的直接影響就是讓一些獨立國家走投無路。
到2055年底,仍然信守不結盟政策,並且沒有與任何國家同盟、也沒有加入任何政治軍事同盟條約的國家加起來也不到50個,而且其中30多個是沒有影響力的小國,排得上號的國家只有10多個。
當然,俄羅斯不在其中。
問題是,以俄羅斯為首的獨立國家聯合體絕對是全球經濟體中的侏儒,不但比不上共和國的集約、美國的西約、以及法德意領導的歐盟,甚至連非盟、拉盟、阿盟等次要國際組織都不如。根據一家歐洲諮詢機構在2055年初做的調查,如果以國民生產總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經濟總量僅佔全球的7%,如果以工業產值為依據,獨立國家聯合體也只佔了全球的9%,兩項排名都在第七。當然,衡量一個組織實力的,不僅僅是經濟總量與工業產值,還包括區域面積、人口多寡、物資資源等等,即便按照綜合實力計算,獨立國家聯合體也最多排名第四,而實際排名很有可能為第五或者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