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共和國會取勝。在此情況下,歐盟沒有任何理由在要不要跟美國宣戰的問題上與共和國對著幹。也就是說,只要共和國施加的壓力足夠大,再加上給予歐盟足夠的好處,歐盟就會向美國宣戰。
即便退一萬步,歐盟頂住了壓力與誘惑,局面對美國也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要知道,俄羅斯戰敗之後,等於共和國可以把全部力量放在對付美國的戰爭上,從而使美國遭受更大的戰爭壓力。以兩國的實力來說,美國沒有任何勝算。就算把西約集團各成員國的力量算上,美國的勝算也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只要俄羅斯還能堅持下去,美國就得幫助俄羅斯渡過難關。
為此,只要共和國當局有進軍莫斯科的打算,美國就得給予高度重視。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美國當局肯定是兩端為難。如果把重點放在太平洋,大陸戰場的局面就將變得對俄羅斯極端不利。如果把重點放在俄羅斯,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就將變得對美國極端不利。
可以說,美國已經失去了戰爭主動權。
根據美國當局的一些資料,杜奇威在這個時候非常矛盾,甚至有理由相信,面對這個兩難的局面,杜奇威肯定想到了之前與裴承毅交戰的場景。要知道,這個離擊敗裴承毅最近的人還從來沒有在與裴承毅的較量中獲得過主動權。更重要的是,杜奇威肯定不會忘記,如果讓裴承毅決定戰爭走向,誰也不可能在他面前取勝。說得更直接一點,在掌握了主動權的戰爭中,裴承毅還沒有失敗過,甚至連失敗的邊都沾不上!
當然,杜奇威也不是沒有機會。
4月27日,也就是共和國天軍出動上百架轟炸機,對馬里亞納群島上的美軍基地進行了第一次全面轟炸的那一天,杜奇威與俄羅斯總統契力亞科夫在熱線電話中達成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協議,即美國陸軍出兵俄羅斯,協助俄軍作戰。
事實上,早在戰爭爆發前,雙方就在進行相關談判。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戰爭爆發前,俄羅斯當局就提出,在烏拉爾防線失守之後,美軍應該出兵大陸戰場,協助俄軍作戰。俄羅斯當局提出的理由也很簡單,即共和國陸軍能夠突破烏拉爾防線,那麼打到莫斯科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為此,美國的回答也很簡單,可以出兵,只是需要平等的指揮權,即美軍不聽從俄羅斯將軍的指揮。
顯然,美國的答覆等於沒有答覆。
在指揮權的問題上,爭論一直持續到戰爭爆發之後。俄羅斯當局的態度很強硬,即沒有指揮權的話,就不會讓美國大兵踏足俄羅斯。這也很好理解,俄羅斯要的是援助,而不是一群趾高氣揚的大兵。
杜奇威在這個時候與契力亞科夫達成協議,肯定在指揮權的問題上做出了讓步。
不管從何種標準衡量,這都是一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深刻影響、甚至影響到了戰爭最終結果的重大決策。
顯然,這些影響不是一下就能顯現出來的。
看得近一點,美再的這一決策,肯定會改變大陸戰場上的局勢。別的不說,在第一支運載著2個美國陸軍作戰部隊的快速運輸艦隊到達摩爾曼斯克的當天,即5月8日,袁晨皓就跟裴承毅通了電話,隨後就將第二輪進攻戰役的發起時間由5月10日延遲到了5月15日,最終推遲到5月22日。與之對應的,則是參戰部隊由最初確定的8個戰鬥單位一路增加到了18個戰鬥單位與盟國的18個師,總兵力由30萬增加到了68萬(參戰的美軍也多達8個師)。
可以想見,原本應該比較輕鬆的第二輪進攻戰役,在美國捲進來後,變得非常慘烈。
後來,袁晨皓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承認,雖然在此之前,他與裴承毅都料到,美國會在危機時刻向俄羅斯伸出援手,即派兵參加大陸戰爭,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在戰爭爆發還不到半年,共和國軍隊離莫斯科還有近2000千米的時候,杜奇威就把美軍派了過去,而且從一開始就使出了全力。可以說,就是這一戰略判斷上的失誤,讓原本計劃在1年之內打完的大陸戰爭變得更加漫長,也讓共和國軍隊多付出了數十萬官兵傷亡的巨大代價。
當然,對共和國來說,這也不全是壞事。
不管怎麼說,美國的戰爭潛力是有限的,特別是在戰爭初期,連共和國都沒有能夠發動全部戰爭力量,美國自然不會好到哪裡去。說得直接一點,在杜奇威以無比的真誠向俄羅斯伸出援手之後,美軍在其他方向上的作戰行動肯定會受到影響。雖然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作戰行動受到的影響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