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美國海軍就以向前線轉移戰術作戰飛機的名義,將威克島上的機場規模擴大了好幾倍,並且修建了足以容納數百架戰鬥機的臨時停機坪。更加重要的是,在2059年1月初,美國海軍就頻繁在前線與後方調動作戰飛機,使威克島上的戰鬥機數量從未低於過300架。要知道,威克島是距離第一主力艦隊伏擊第51艦隊理想海域最近的島嶼,在對付沒有航空兵支援的第一主力艦隊時,300架戰鬥機就意味著1000多枚反艦導彈,或者2000多枚遠端滑翔炸彈。因為有威克島可以臨時停留,美軍還能從其他地方調遣數百架戰鬥機,加上部署在夏威夷的轟炸機,美國海軍能夠在數輪攻擊中用超過5000枚的反艦導彈淹沒掉第一主力艦隊。
種種因素都表明,美國海軍在2059年初示弱,很有可能是對付共和國海軍的圈套。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因為美國當局銷燬了全部相關證據,而且能夠參與到這一決策的都是高階人員,數量絕對不會很多,所以沒有任何證據、或者證人能夠在戰後證明美國海軍確實想以暗算的方式對付共和國海軍。
事實上,即便有,也無可厚非。
當然,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美軍求勝心切。為了取勝,甚至忽略了戰爭的基本規律,並且不顧客觀事實,將對手想得過於弱智。果真如此的話,對共和國海軍來說,絕對是個天大的好事,因為一個寧願相信主觀臆斷,也不接受客觀事實的敵人,只能算得上是一個沒有頭腦、也沒有威脅的敵人,而且是非常容易戰勝的敵人。
正是如此,在戰後,一些立場客觀的戰史學家就認為,美國海軍在戰爭期間犯下的一系列錯誤,不但葬送了世界上實力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還錯過了眾多千載難逢的機會。而美國海軍犯的這些低階錯誤,又與其戰前發展規劃中的疏漏與偏差有很大的關係,而海軍建設是一個國家終極戰略與基本實力的直接體現,因此可以把美國海軍的失誤看成是美國的基本戰略與綜合國力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戰爭爆發之前,受基本因素的影響,美國已經輸掉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不管怎麼種說法有多大的可信度,在被成為“太平洋戰爭轉折點”的“雅浦海戰”打響之前,作為全球海洋霸權持有者的美國海軍已經敗下陣來。正是如此,從“雅浦海戰”開始,太平洋戰場上以爭奪制海權為主的戰役與戰鬥都可以看成是共和國海軍挑戰、以及取代美國海軍的步驟,也是新老交替的必然經過!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86章 奔赴戰場
1月11日,夜幕剛剛降下,第51艦隊就沿著關島南面、由海軍航空兵與攻擊潛艇開闢出來的“安全走廊”進入了雅浦群島以北的海戰戰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第51艦隊收到了最後一份與第一主力艦隊有關的戰術情報。
按照這份由美軍偵察機提供的情報,戰場時間11日17點30分左右(即馬里亞納群島所在的+10時區,第一主力艦隊仍然在雅浦群島北面大約600千米處,以典型的反潛與防潛航線做往返巡邏,沒有南下雅浦群島、也沒有東進關島的跡象。只是隨著夜幕降臨,偵察機無法繼續跟蹤與監視第一主力艦隊,準確的說,是無法在夜間跟蹤監視8艘“秦”級主力艦。
對這種客觀事實,不管第51艦隊的指揮官是否樂意,都得接受。
前面提到過,第一主力艦隊並未離開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的掩護區域,在其後方100到200千米左右的平流層內,至少有1個大隊的J…22在巡邏待命。受此影響,前去搜尋與監視第一主力艦隊的美軍偵察機都不敢使用主動探測裝置。在此之前,美國海軍損失的近百架偵察機中,八成以上都是因為使用主動探測裝置暴露了行蹤,被共和國海軍戰鬥機擊落。隨著第一主力艦隊到達雅浦群島北面預先選定的決戰海域,以戰鬥佇列巡邏待命,美國海軍甚至只能出動攜帶偵察裝置的重型戰鬥機去執行偵察任務。雖然“戰鬥偵察機”在遭到攔截時的生存率要比那些用海上巡邏機、大型運輸機改裝的偵察機高得多,但是J…22的戰鬥效能早已得到證實,美國海軍暫時沒有一種能夠與之抗衡的制空戰鬥機,加上J…22機群的巡邏區域延伸到第一主力艦隊後方(對飛行速度在10馬赫以上的戰鬥機來說,200千米的距離無非就是分把鐘的事情),所以美國海軍的“戰鬥偵察機”也只能使用被動探測裝置,不敢貿然動用火控雷達等主動探測裝置。
不可否認,外形“科幻”的“秦”級主力艦的隱身能力非常突出。作為第一種採用反常設計思路,即不再以主動隱身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