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
按照共和國海軍的戰術交戰程式,旗艦的中央計算機會將戰術行動分為三個階段,即偵察與搜尋、攻擊、以及甄別,而後兩個階段可以重複進行,即在甄別出目標沒有被摧毀的情況下,將重複攻擊,直到將目標摧毀。雖然這一戰術決策程式非常簡單,但是實施起來卻非常複雜。
如同前面提到的,中央計算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護航戰艦發射“偵察炮彈”。
發射“偵察炮彈”是小事,可是要同時控制這麼多的“偵察炮彈”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別的不說,建立1000多個高速通訊頻道就很不現實。當然,肯定有解決辦法,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在偵察區域與艦隊之間建立資訊處理中轉站。條件允許的話,應該用攜帶了高效能運算機的偵察機、或者艦隊裡的垂直起降巡邏機來扮演這個角色。
顯然,在這個時候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如此一來,就只能使用一種與“偵察炮彈”一樣,具有特別結構與特殊使命的“彈藥”,這就是攜帶了訊號處理系統與高速資料鏈的“訊號中轉器”。因為是在極端情況下使用,而且這種時候往往意味著艦隊的垂直起降巡邏機無法及時到達,所以與“偵察炮彈”一樣,“訊號中轉器”由電磁炮發射。不同的是,“訊號中轉器”發射時所需的能量低得多,飛行速度也就慢得多,而且不需要在大氣層外工作,而是要進入大氣層,再依靠攜帶的升力系統,在距離地面大約20千米的高度上持續工作數分鐘。為了避免落入敵手,洩露機密與先進技術,在工作結束之後,“訊號中轉器”還會自毀。
從技術角度出發,“訊號中轉器”也算不上高科技。
當然,這種“電子裝置”仍然具有可取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