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
根據共和國當局在戰後公佈的相關資料,在2060年底之前,共和國在磋商中提出了三套解決方案。第一套方案就是前面提到的,以色列退還所有侵佔的領土,而共和國將以締結盟約與出兵控制的方式確保以色列的戰略安全。當然,這套方案在提出來之後就被歐洲否決了。
第二套解決方案就是以色列以戰敗的形式亡國,而共和國將盡量確保近千萬猶太人的人身與個人財產安全,並且願意承擔一半的遣散與安置費用,甚至可以為這些猶太人提供臨時安身的地點,至於長遠解決方案,仍然得由戰勝國在戰後磋商解決。毫無疑問,這樣的解決辦法也不可能得到歐洲國家認同,畢竟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接納近千萬猶太人,也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安置這麼多的猶太人。
第三套方案就是以色列整體遷徙,而共和國願意為之承擔全部責任。當然,主要的責任就是提供一塊讓近千萬猶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在談判中,共和國當局首先提出了三個地點,一是澳大利亞東南的塔斯馬尼亞島,這座面積不到7萬平方千米的島嶼上的常駐居民不到100萬,整體搬遷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是秘密磋商,所以共和國的代表明確暗示,只要歐洲接受這個解決方案,共和國就將在戰爭期間對塔斯馬尼亞島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迫使島上居民搬遷,為戰後整體搬遷創造條件)。二是西南太平洋上的某座島嶼,比如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布干維爾島。三是俄羅斯的某地區,比如遠東的猶太自治州。雖然這三個地點看上去都比較理想,但是都存在問題,比如塔斯馬尼亞島離世界中心過於遙遠,即便不考慮搬遷的總體成本,也得考慮猶太人被邊緣化的問題。布干維爾島的地理位置雖然比較合適,但是地處熱帶,氣候環境過於惡劣,不適合長遠發展。俄羅斯遠東地區則存在與共和國過於接近,容易受到共和國影響的問題。
當然,對歐洲國家來說,接受第三套解決方案將是唯一的選擇。
很明顯,關鍵不是如何遷徙與安置近千萬猶太人(如果考慮到其他戰場的猶太人,特別是在戰場上被俘的猶太人,這個數字很有可能高達1200萬),而是把這麼多的猶太人安置在什麼地方。
受此影響,談判進行到2061年初的時候,關鍵問題就不是如何解決以色列問題,而是如何切實保障猶太人的利益。
毫無疑問,到這個時候,談判進行得更加艱難。
雖然共和國當局在解決猶太人問題的時候顯得非常有耐心,但是在其他戰線都已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不可能讓中東戰爭繼續耽擱下去。因此在2061年的第一次接觸時,共和國當局就提出,中東戰爭必須在年內見到結果,不管怎麼拖,都不能拖到2062年,為此共和國還明確提出,如果有必要,將把中東戰場上的兵力增加一倍。因為中東戰場已經與大陸戰場連同,共和國陸軍的作戰部隊不但可以從高加索通道進入俄羅斯,還能乘船從黑海北上。所以共和國向中東增兵,等於是在向整個西面戰線增兵,也就是在向仍然搖擺不定的歐洲國家施加壓力。
面對共和國的威脅,歐洲別無選擇,在積極應對磋商的時候,也開始與以色列接觸。
歐洲沒有忘記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與美國進行秘密接觸。不管怎麼說,在中東戰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是美軍,如果美國不肯在這個問題上妥協,那麼歐洲與共和國達成的任何協議都沒有意義。
對美國來說,到這個時候也沒有別的選擇了。
說得不客氣一點,就算杜奇威不想就此失去一個最有潛力,也最有戰鬥力的盟國,美國的上千萬猶太人也不會拿近千萬同胞的生命開玩笑。要知道,到2061年初,共和國已經具備了掃蕩整個歐亞大陸,甚至佔領整個中央大陸(即歐亞非大陸)的能力,不管歐洲的態度如何,只要共和國失去耐心,完蛋的不僅是以色列,還有整個歐洲,到時候毀滅的就不是猶太人,而是整個西方文明瞭。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歐洲在這個時候與美國達成了某種秘密協議,但是從歐洲此後的舉措看得出來,雙方接觸之後,肯定就猶太人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推斷,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歐洲肯定與美國在如何儲存西方文明,特別是保證以基督教為中心的西方文明能夠在未來某個時候振興,達成了秘密協議,而這份協議最終為西方世界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保證。甚至有理由相信,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美就在如何保證西方文明能夠延續下去,並且繼續充當世界主流文明的問題上,取得了某種意義上的一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