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的任何資料,但是有理由相信,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當局就根據計算機模擬分析得出的結論,認定透過威克島與中途烏無法攻佔夏威夷群島。原因很簡單,在攻打夏威夷群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海上基地群”就是在戰爭爆發前提出來的,而且在戰爭爆發前開始實施。
“海上基地群”並不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海上基地,從性質上講,“海上基地群”與“海上基地”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即海上基地存在的主要價值是在某場目的明確的戰爭中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為作戰部隊提供強有力的支援,而海上基地群存在的主要價值則是在某個戰略方向上,靈活方便的為作戰部隊提供各方面的支援與配合,成為戰區級別的軍事行動戰略基地。
當然,海上基地群肯定有一座核心海上基地,並且在該海上基地的基礎上,根據作戰需求來增添其他功能性的海上基地。
具有這一能力的,自然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正是如此,直到第五代海上基地完成建造工作,並且形成了戰鬥力,進軍夏威夷群島才具備了實施的可能性。
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並沒首先出現在太平洋中部海域。
這種很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具有自我航行能力的海上浮動設施群首先出現在了西南太平洋戰場上,而且在2060年年底之前,一直是共和國天軍戰略轟炸機的主要基地。
讓第五代海上基地先去西南太平洋上熱身,主要還是基礎建設跟不上需要。
雖然按照共和國與法國簽署的協議,戰爭期間,共和國可以自由利用沃爾波爾島,也就是可以向該島部署戰略轟炸機。因為努美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領地,而法國政府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國有土地主要為山地,不適合建機場,所以共和國同意了這一提議,並且在沃爾波爾島上修建軍事基地。但是讓共和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座由珊瑚礁構成的島嶼並不適合建軍事基地,特別是為天軍戰略轟炸機提供服務的軍事基地。受此影響,沃爾波爾島上的工程進度大大延遲,大部分施工方案都得調整。按照陸戰隊工程部隊的估計,沃爾波爾島上的機場投入使用的時間不是2060年6月底,而是2060年年底、甚至有可能拖到2061年一季度末。
工程進度可以拖,可是轟炸行動不能拖。
針對這個問題,共和國當局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與法國談判,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二是建造更多的第五代海上基地,並且將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派往西南太平洋。雖然在共和國海軍進軍斐濟群島之前,法國當局就做出讓步,同意共和國天軍在努美阿機場部署轟炸機,但是卻明確要求,這些轟炸機只能用來執行純粹的軍事任務,即不能用其執行針對平民與民用設施的戰略轟炸任務。受此影響,第一批部署西南太平洋上的戰略轟炸機全部被派去支援攻打斐濟群島的作戰行動,而對澳大利亞進行戰略轟炸的轟炸機則全部部署在距離戰場更加遙遠的琉球群島、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基地。
直到2060年4月底,被命名為“盤古”的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到達珊瑚海,並且定位在休恩群島(新喀里多尼亞西北部的一座以珊瑚礁與環礁為主的小型群島)北部海域,這一情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
不得不承認,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支援戰略轟炸方面,確實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在標準情況下,即由120艘模組船組成,其中24艘用來容納與支援戰略轟炸機、48艘用來運載與儲存彈藥物資,12艘用來維護與保養轟炸機(主要進行大規模維護保養,基本維護保養在轟炸機運載模組船上就能完成)、12艘為人員服務、另外24艘則是各種功能性模組船的情況下,“盤古”號能夠容納2000到2400架轟炸機(具體數量由搭載的轟炸機的型號決定),並且以每分鐘20架的速度,在一個攻擊週期中出動半數轟炸機。也就是說,1座海上基地就能承擔起1個戰略方向上的轟炸任務。如果以容納能力計算,“盤古”號相當於5座大型轟炸機基地。如果以出動能力計算的話,更是相當於10座機場。事實上,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強大的地方還不在這裡。
與軍事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優勢還是其超高的運作效率。
眾所周知,大部分軍事基地都是平面型結構,特別是航空兵基地,就算將很多關鍵設施都放在地下,比如彈藥庫、基地的指揮與控制中心、供電系統等等,可是這些軍事基地的運作方式仍然是平面化的,而不是立體的。就以支援轟炸機來說,一架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