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量超過10萬噸。

打擊結束的時候,費城、巴爾迪摩、華盛頓與弗吉尼亞比奇幾乎變成廢墟。

事實上,正是這場打擊,迫使美國聯邦政府遷往丹佛。

當然,受到打擊最嚴重的還不是這些大城市,而是被稱為“美國海軍搖籃”的諾福克海軍基地。投向這座港口的10萬多噸彈藥,幾乎將整個港口從地面抹掉,別說港口裡的基礎設施與艦船,就連用混凝土澆鑄的碼頭都被炸得粉碎!

消除了後顧之憂,共和國海軍才正式進軍墨西哥灣。

到這個時候,共和國海軍也擁有了深入墨西哥灣的資本,因為就在2月3日,古巴當局接受了共和國開出的條件,以集約集團盟國的身份參戰,並且向美國宣戰,隨即向共和國軍隊開放領土、領海與領空。

12個小小時之內,共和國海軍航空兵與第一批陸戰隊官兵就進駐了古巴。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122章 一發不可收拾

戰後,關於共和國有沒有必要對美國實施戰略打擊存在很大爭議。

很多人都認為,到2063年的時候,因為美國已經喪失了戰略潛力,且被共和國團團包圍,只要共和國當局肯在一些問題上做出讓步,就能以和平的方式結束戰爭,甚至能夠佔領美國本土,也就沒有必要對美國進行全面戰略打擊。

暫且不管這種論點的對錯,首先得承認,戰略打擊開始後,就很難收手。

對共和國的決策者來說,戰略打擊無疑是一種解脫壓力與推卸責任的有效辦法。說得直接一點,做出決策的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小集體,而是最高統帥部,而這個戰時最高決策機構實際上是由元首府、全體代表大會、政治協商大會、國務院、總參謀部與各種民間機構組成的。即便在這個機構中,元首具有最高發言權,以及最後決策權,任何重大決策也不是一個人決定的。由此可見,戰略決策是集體決策,因此對美國實施全面戰略打擊也是集體決策,即便這個決策出了問題,也不會由某一個人來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這種責任關係不可逆推。換句話說,如果因為批准了戰略打擊而造成重大損失,需要承擔責任的不僅僅有裴承毅,還有整個決策機構,結果就是不由裴承毅來承擔責任。相反的,如果因為沒有批准戰略打擊而造成了重大損失,由於是裴承毅單獨否決的,就得由他來承擔責任,而不是由整個決策機構來承擔責任。

這種情況,在任何國家都存在。

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前,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杜魯門批准了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戰略決策。要知道,以事後的角度來看,美國在1945年8月份用原子彈對付日本,幾乎是多此一舉。以當時的情況,即便美軍不登陸日本本土,即便停止戰略轟炸,只要繼續保持戰略封鎖,因為嚴重的饑荒,日本也會在冬天到來的時候投降,不可能堅持到1946年,也就不會讓美國損失100萬官兵。問題是,以當時的情況,作為美國的最高決策者,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彈的問題上,杜魯門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用後人的評價來說,杜魯門遠遠不是羅斯福那樣的戰略領袖,在政治場上最多算得上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也就不可能具有羅斯福那樣的戰略眼光與戰略魄力,做出足以影響整個世界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了避免承擔責任,特別是為陣亡100萬美軍官兵的責任,杜魯門別無選擇,只能用原子彈為戰爭劃上句號。

當然,肯定有人認為,裴承毅絕不是杜魯門那樣的人,不應該犯同樣的錯誤。

實際也確實如此,裴承毅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決策能力不但遠遠超過了100多年前的杜魯門,也超過了當年的羅斯福。

問題是,不同的時代,總有不同的麻煩。

從某種意義上講,那些支援杜魯門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最終目的都是要鞏固美國的霸權地位。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面臨的爛攤子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還要嚴重。當時,除了美國之外,整個西方世界都變成了廢墟,英法德意等傳統強國全都遭到戰火摧殘,就連情況最好的英國都不得不放棄日不落帝國的王冠,將世界霸權交給曾經的殖民地。與之對應的,則是在蘇聯領導下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愈演愈烈,而且在東歐平原上,還有數百萬經歷了戰火磨練的裝甲部隊。可以說,美國要想領導世界,首先就得頂住紅潮。正是如此,才有了幫助整個西方世界振興的“馬歇爾計劃”。問題是,一個經濟計劃對蓄勢待發的百萬紅軍沒有任何意義,更不可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