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層內,不能部署到外層空間。要想攻擊數千千米外的目標,不管是彈道導彈還是巡航導彈,都顯得鞭長莫及。雖然“區域性鐳射攔截系統”的反應速度能夠滿足要求,而且能量是以光速傳播的,但是戰略潛艇躲在海面下,上方是幾十米厚的海水,而海水又是理想的散熱介質,威力再大的能量武器,也不可能對藏在海里的潛艇構成威脅。
顯然,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動能武器上了。
一枚50千克級的動能彈都能具有相當於2000噸TNT,也就是相當於1顆戰術核彈頭的威力,而且動能彈在攻擊的時候不會相互干擾,如果能夠以合理的間隔向敵戰略潛艇所在的海域拋灑幾十枚、甚至幾百枚動能彈,即便不能直接命中潛艇,摧毀潛艇也不在話下。要知道,海水還是傳遞壓力的理想介質,爆炸產生的衝擊波在海水中的傳遞效率比空氣中的高出上千倍,一枚動能彈就能摧毀方圓上千米之內的導彈發射車,就算潛艇比導彈發射車堅固得多,只要讓動能彈落在幾百米之內,潛艇也難以倖免。
當然,部署攜帶動能彈的衛星還不會引起敵國猜疑。
正是如此,早在40年代末,軍情局就利用國防部撥付的秘密經費,採購了30多顆專門再來對付俄羅斯戰略核潛艇的“動能攔截衛星”。這些衛星上都有120枚50千克級的動能彈,而且所有衛星都部署在同一條軌道上,保證隨時有5顆以上的衛星呆在北冰洋上空,並且能夠透過變軌機動,在2個小時之內向北冰洋某一重要海域、比如巴倫支海上空集中10顆以上的衛星。
因為這些衛星就是為了對付俄羅斯的戰略潛艇而存在的,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戰略防禦系統中央計算機不會考慮第二次攻擊,也就不會留有餘地。說白了,如果第一次攻擊不成功,讓俄羅斯的戰略潛艇發射了所有潛射彈道導彈,再進行第二次攔截,也無法阻止升空的導彈飛向共和國。
前面已經提到,動能攔截衛星都部署在近地軌道上,即距離地面不過數百千米。
動能彈從發射到落到海面上,最多耗時百來秒。雖然海水是液體,具有流動性,但是被動能彈以每秒10千米以上的速度撞擊,結果可想而知。
根據當時從巴倫支海上空飛過的一架基地探險隊的型私人飛機上的飛行員回憶,隨著數以百計的閃光從天而降,彷彿天空被犀利的標槍刺穿了一樣;在天空變色之前,海面上就激起了一股股高達上千米的水柱,彷彿整個大海都沸騰了一樣;然後才是滾雷般的爆炸聲與電閃雷鳴,彷彿大海與天空完全混在了一起,世界回到混沌狀態一樣;最後落下的就是剛剛被蒸發、在上升過程中重新凝結、還帶著一絲熱量的傾盆大雨。
這個描述,一點都不誇張。
要知道,每顆衛星都投下了120枚動能彈,每2顆衛星攻擊一個目標,因此落在同一片海域的動能彈多達240枚。按照1枚動能彈帶來相當於2000噸TNT的能量計算,一次攻擊所產生的能量高達48萬噸,相當於一枚戰略核彈頭的爆炸威力!
萬幸的是,如此大的威力,不會產生放射性汙染。
要不然的話,那位小型飛機的飛行員也無法向他人講述他所見到的驚駭場面了。
事實上,對5艘俄羅斯潛艇內的官兵來說,死亡來得一點都不痛苦。因為動能彈的攻擊主要依靠爆炸後產生的巨大壓力傳遞給潛艇,所以5艘俄羅斯戰略潛艇都是在一瞬間就被壓成了鐵餅,而潛艇內的官兵恐怕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就完蛋了。
當然,針對俄羅新戰略潛艇的攻擊沒能摧毀已經升空的5枚潛射彈道導彈。
不管怎麼說,潛射彈道導彈升空之後,只需要數十秒就能離開對流層,並且在百來秒的時候到達平流層頂端,而動能彈在海上爆炸產生的影響,最多不過對一兩千米高度上的導彈產生影響。
正是如此,在攻擊俄軍戰略潛艇的時候,攔截潛射彈道導彈的戰鬥也開始了。
只不過,比起驚天動地的重點打擊來說,由鐳射攔截衛星擔綱的攔截行動,以及被高能鐳射引爆的5枚導彈就顯得太小兒科了,根本談不上引人矚目。
當數以百萬噸計的海水落回海面的時候,針對俄羅斯戰略力量的打擊與攔截行動正式宣告結束。
到這個時候,共和國當局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46章 由守轉攻
北京時間29日0點25分,裴承毅與袁晨皓共同啟動國家戰略防禦系統主動攻擊程式後1小時55分,針對俄羅斯軍事衛星系統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