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9部分(2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輪打擊行動,共和國的基本戰略安全才算有了保障,或者說俄羅斯的戰略威脅才得以消除。

眾所周知,《倫敦條約》改變了整個世界,也改變了人類歷史。

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即便沒有《倫敦條約》,共和國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也會演變成全面戰爭,而不是像美蘇冷戰那樣,最終以某一方倒臺而結束。原因很簡單,共和國與美國都吸取了美蘇冷戰的經驗教訓,知道如何避免在激烈的軍備競賽中耗光國力。更重要的是,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特別是在電力革命的推動下,核武器的威脅效果肯定會逐漸降低,對共和國與美國來說,最多不過再多花幾十年加強戰略防禦系統。當然,沒有《倫敦條約》,世界大戰肯定將更加慘烈,對人類文明的破壞效果也更加突出。由此可見,《倫敦條約》的最大意義就是為兩個超級大國開啟了通往世界大戰的捷徑。也正是如此,才有人認為,《倫敦條約》催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戰。

毋庸置疑,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共和國與美國都是《倫敦條約》的受益國。

正如劉曉賓所說,依靠《倫敦條約》規定的核查權利,共和國早就掌握了俄羅斯核武器庫的基本情況。

問題是,作為俄羅斯這樣的國家,肯定不會心甘情願的任人宰割。

正是受俄羅斯等中等核國家堅決要求影響,《倫敦條約》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核原料的最終處理方法,只規定削減範圍內的核彈頭內的武器級濃縮鈾與濃縮鈽都要經過稀釋、即把濃度降低到可供具有增殖能力的核反應堆使用的最低濃度以下之後,才能封存。如何處理封存的核原料,則在執行過程中由各締約國談判解決。按照這一標準,濃縮鈾與濃縮鈽都得在稀釋到5%之下進行封存。因為俄羅斯一直沒有在最終處理方法上與其他締約國達成一致,所以銷燬核武器與拆毀核反應堆裡的核原料都在稀釋之後封存了起來,到戰爭爆發時,儲存在俄羅斯境內的核原料超過1500噸,其中大部分是濃度5%的鈾,只有少部分是濃度5%的鈽。

從理論上講,這些核原料可以製造數十萬枚原子彈。

因為氘與氚是工業原料(最常見的就是用來做熒光劑),生產鋰化氘與鋰化氚又不是什麼難事,所以俄羅斯完全有能力利用這些核原料製造出足以毀滅地球的氫彈。

當然,這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別的不說,要將濃度為5%的鈾與鈽提煉成武器級的濃縮鈾與濃縮鈽,就算俄羅斯不缺乏相關技術與工業生產能力,也不缺乏電能,光是生產離心機或者擴散機就得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原因很簡單,按照《倫敦條約》規定,在第二階段削減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2054年底,締約國都得銷燬全都用來提純核原料的工業裝置,而且在接下來的12個月之內接受其他締約國的全面核查。也就是說,在2056年底,俄羅斯就沒有可以使用的離心機與擴散機了。

問題是,核查工作是否做得徹底到位。

不可否認,核查工作肯定很全面,也很仔細,只有一點值得擔心,那就是像俄羅斯這種國土面積極為廣闊、資源極為豐富、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如果存心隱瞞,加上某些締約國暗中協助,肯定有可能儲存部分原本應該銷燬報廢的核原料、甚至核彈頭,並且將其藏在不容易察覺到,就算察覺到了也難以核查的地方。別的不說,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至少有數千座沙俄與蘇聯時期修建的監獄,而且大部分都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有的距離最近的城鎮甚至有數百千米,要在這些地方藏匿幾顆核彈頭,肯定不是什麼難事。

即便不考慮私藏核彈頭,也得考慮那上萬噸核原料產生的威脅。

不說別的,如果俄羅斯當局在阿穆爾河、也就是黑龍江上游傾倒數十千克鈽,哪怕不是武器級的鈽,也能造成全流域嚴重汙染,殺死河裡的所有生物不說,肯定會對沿岸城鎮裡的數十萬共和國公民構成致命威脅。要知道,鈽是世界已知的最毒的物質,如果平均撒播的話,大約一勺子,也就是10克鈽就能殺死全球100多億人,其毒性是砒霜(砷化鎵)的百億倍。

當然,這麼做的話,影響最大的是環境。

站在俄羅斯當局的立場上,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15000噸高放射性與高毒性核原料絕對有更多的用途。暫且不說將這些核原料製造成髒彈,投向共和國,畢竟在戰略反擊都難以奏效的情況下,用髒彈進行的反擊也不會收到多大效果。只說一點,即俄羅斯當局主動炸掉核武器庫,而且讓爆炸來得猛烈一點,再加上選擇比較恰當的時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