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8部分(1 / 4)

小說:國策 作者:九十八度

即便從火力投送來看,除了兩棲攻擊艦隻能搭載航程有限的低空攻擊機、使得遠距離火力打擊能力偏弱之外,在作戰半徑為600千米的情況下,兩棲突擊艦隊的火力投送能力甚至不比航母戰鬥群差。

問題是,真正需要動用兩棲突擊艦隊的時候,兩棲突擊艦隊的火力投送能力與兵力投送能力都不堪擔當重任。說簡單點,如果僅僅是區域性衝突或者地區戰爭,在戰鬥強度有限的情況下,以戰術空投或者戰略空運的方式,陸軍能夠擔負起幾乎所有作戰任務,沒有必要動用兩棲突擊艦隊。只有在戰鬥強度太大,以空運方式進入的陸軍突擊部隊無法獨擋一面的時候,才需要投入陸戰隊。毫無疑問,一次投送2000人,要 1周才能投送1個陸戰旅,即便動用3支兩棲突擊艦隊,1周也只能投送3個旅、大約3萬人的作戰部隊,顯然無法滿足高強度作戰需求,因此陸戰隊的獨立作戰能力仍然有限。

正是如此,有很多人反對加強陸戰隊,認為應該透過加強陸軍的作戰能力來提高共和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事實上,提高陸戰隊作戰能力的辦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提高投送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能夠在24小時內向前線投送1個陸戰旅,恐怕就沒有人認為陸戰隊是可有可無的作戰部隊了,如果能夠在24小時內向前線投送3個陸戰旅,更不會有人認為沒有必要提高陸戰隊的地位。

提高投送能力的辦法也不復雜,那就是讓海上基地為陸戰隊服務。

顯然,這是陸戰認為什麼被稱為“海軍陸戰隊”,並且是海軍名下的具備地面作戰能力的獨立兵種。而不是陸軍名下的兩棲作戰部隊的根本原因了。事實上,在21世紀20年代之前,共和國陸軍確實擁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兩棲部隊。

從實際使用的角度出發,海上基地肯定對陸戰隊更有幫助。

事實上,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回到中央,出任國防部長的時候就明確了海上基地應該以支援登陸作戰為主要戰術指標,而不是以奪取制海權為主要目的。按照這一基本思想,時任海軍司令的華劍鋒上將對海上基地的主要戰術指標做了全面調整,加強了“基地”的性質。

由之而來的,就是系統規模被放大了好幾倍。

前面提到過,在2041年中東戰爭中登臺的第一代海上基地由8艘快速運輸艦組成,其中6艘構成主體,2艘為功能單元。在2042年開始設計的第二代海上基地中,組成模組的數量增加到了14艘。因為該設計秉承了以制海為主的戰術思想,所有很快就被廢棄,並沒進入工程建設階段。在2044年開始設計的第三代海上基地中,模組數量更是一下子增加到了24艘,其中18個主體模組、6個功能模組。在2052年開始設計,於2055年動工建造的第四代海上基地中,模組數量更是增加到了44艘,系統總噸位達到了驚人的600萬噸。可以說,當44個模組全部拼湊起來的時候,就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由鋼鐵構成、能夠容納5萬人的人造島嶼。

當然,如此龐大的系統,作戰能力也非常全面。

事實上,在29日上午,轟炸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基地的海軍戰鬥機中,半數以上都是從部署在日本海、代號“長興島”的海上基地起飛,只是為了防止遭到俄軍反擊,該海上基地並沒完全組裝,而且在放出戰鬥機之後就迅速解散,並且分頭前往下一處戰場,執行攻擊任務的戰鬥機也直接返回共和國本土的機場。更重要的是,作戰的時候充分利用了日本海在冬季氣象複雜的有利條件,避開了俄羅斯空軍與海軍的偵察機,也避開了從頭頂上空經過的美國海軍的海洋監視衛星。

隨著組成“長興島”的20多艘快速運輸船在29日夜間與趕來的護航戰艦會合,加入了西太平洋兩棲突擊艦隊,並且在30日凌晨從千島群島東部海域北上,共和國海軍精心打造的海上基地終於要在世人面前登臺亮相了。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56章 由海向陸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海上基地”是模組化設件思想的登峰造極之作,但是這句話並不確切,準確的說,模組化設計思想是“海上基地”的基礎。

從理論上講,沒有模組化設計思想就不會有海上基地。拿一艘總長度為1500米、能夠供戰術運輸機起降,或者同時供30架垂直起降運輸機起降的海上基地來說,如果不採用模組化設計方式,僅僅艦體的結構強度問題就很難解決,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用高強度合金製造船架、次要部位全部使用複合材料以降低結構重量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