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生產,結果卻因為至關重要的12級複合蓄電池不能國產,只能完全進口,而進口價格又居高不下,不得不一再拖延生產計劃,直到2057年也沒見到量產的可能性。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切爾溫斯基堅決反對主動挑戰,就是因為俄羅斯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無法滿足戰爭的基本需求。
受此影響,收到美國當局提供的技術檔案後,俄羅斯駐美大使就按照早已部署好的計劃向美國國務院的聯絡官員提出了獲得現成工業生產裝置,特別是工業生產線、高精度數控車床等等能夠迅速提升俄羅斯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的工業裝置,並且希望美國在提供這些工業裝置的同時派遣技術人員,幫助俄羅斯企業迅速獲得生產能力。為了表明重要性,俄羅斯大使還明確無誤的提到,如果不能獲得足以使俄羅斯堅持到戰爭結束的工業生產能力,俄羅斯當局肯定不會支援認為與主動挑起戰爭有關的決議,甚至有可能在戰爭期間保持中立,並不主動介入。
說白了,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俄羅斯開始耍賴皮,甚至公然要挾。
問題是,對此美國當局也無能為力。
可以說,俄羅斯是否積極參戰要比俄羅斯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重要一百倍。
說簡單點,如果俄羅斯真的袖手旁觀,任由美國單挑共和國,別說其他沒有與美國簽訂同盟條約的國家,恐怕很多西約集團成雖國都會在戰爭問題上三思而後行,從而使美國在戰爭初期完全被動。
對於俄羅斯的要求,美國當局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
10月7日,杜奇威與契力亞科夫再次通了熱線電話,主動提到了工業援助問題,承諾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幫助俄羅斯儘快建立起完善的現代軍事工業體系,並且幫助俄羅斯培養優秀的產業工人。
當然,關鍵不是承諾,而是明確的時間表。
因為俄羅斯不是第一次提出這種要求,早在幾年之前就多次提出,美國應該在合作方面拿出誠意,儘快幫助俄羅斯建立起完善的軍事工業、以及基礎工業體系,使俄羅斯有能力在未來挑戰中自給自足,所以美國當局早就針對這一情況做了提前部署,美國國務院甚至成立了一個臨時性機構,專門負責對俄援助,並且根據俄羅斯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援助計劃的具體專案。
在契力亞科夫提出具體要求後,杜奇威當場就做出了答覆。
雖然按照美國的政治體制,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制約,如果沒有得到國會支援,就算杜奇威做出了保證,也很難兌現。但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支援正在遭受苦難的英國,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說服國會,出臺了《租借法案》,為對外軍援提供了法理依據。因為這部法案牽涉到了眾多國家,所以在大戰結束之後不但沒有被廢除,還多次的到修改與加強,成為了美國對外關係的重要基石。說直接一點,只要杜奇威覺得走正常法律途經過於複雜,而且對美國國家利益有害,就可以根據該法案,以租借的方式為俄羅斯提供援助。重要的是,杜奇威首先得搞定最高法院的幾位大法官,到時候就算與國會鬧翻臉,只要最高法院做出的司法裁決對白宮有利,國會就很難推翻杜奇威的決策。
正是如此,杜奇威的答覆非常直接,那就是在年底之前見到實效。
10月10日,杜奇威派出的特使,也就是國家安全顧問鮑布里奇就到了莫斯科,親手將美國製訂的援助計劃送到了喬德諾維奇手中,並且讓喬德諾維奇轉告契力亞科夫,如果戰爭威脅迫在眉睫,白宮甚至會考慮實物援助,即為俄羅斯提供軍火。
從時機上看,鮑布里奇來得正是時候。
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鮑布里奇帶來的“禮物”,在克里姆林宮的高層會議上,喬德諾維奇也不會如此信心滿滿,更不會處處強硬,不把契力亞科夫,以及與契力亞科夫在同一條戰線上的切爾溫斯基放在眼裡。
在喬德諾維奇看來,共和國拉攏歐盟,就是俄羅斯主動出擊的機會。
不管怎麼說,任何同盟關係都不可能在簽署條約之後就變得牢不可破,共和國要想與歐盟聯手圍剿俄羅斯,除了簽署同盟條約、並且使條約生效之外,還得建立實質上的同盟關係,比如強化雙邊軍事交流,交換戰略資訊等等。這些工作,怎麼也得花上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
雖然契力亞科夫早就提出,即便沒有歐盟的支援,共和國也能單獨打垮俄羅斯,與歐盟締結準軍事同盟條約,只是為了讓歐盟在戰爭期間保持中立。但是喬德諾維奇堅信,既然公開與歐盟締結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