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的一部分,所以國內的反戰呼聲還不是很明顯,大部分民眾仍然支援政府的戰爭行動。
半島戰爭結束後,共和國國內的反戰呼聲才真正引起了中央高層的極度關注。
以“信鑫”為代表的一批專業評論人士在戰後強烈抨擊政府的戰爭行動,認為共和國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讓數以萬計的軍人流血犧牲,消滅韓國政權是愚蠢至極的行為,因此與美國翻臉嚴重損害了共和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在戰爭爆發前,共和國與韓國有比較密切的經濟往來,旅居共和國的韓國人員超過了150萬,加上大批共和國商人受到損失,所以國內的反戰呼聲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與擁護。
雖然共和國國沒有爆發反戰示威遊行,但是中央政府的權威首次受到了挑戰。
為此,趙潤東命令軍情局報機構嚴密監視吳熙等高唱反戰論調的民間人士,甚至暗示李存勳果證實“反戰人士”與國外勢力有聯絡,不但以“叛國罪”論處,軍情局還可以先斬後奏。萬幸的是,王元慶留了個心眼,暗中吩咐李存勳不要採取極端行動,以免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
當時,王元慶的態度就很明確。在對外問題上,王元慶比趙潤東還要強硬,而在對內問題上王元慶卻極為開明。
出任國家元首之後,王元慶不但沒彈壓民間人士對半島戰爭的討論與評價,反而讓讓相關部門與機構邀請包括吳熙在內的民間人士到電視臺進行現場辯論。如果不是公務纏身,恐怕王元慶會親自上電視臺與民間人士討論半島戰爭的得失。
放在20年前。這事情幾乎不可能在共和國發生。歸根結底,讓民間力量在國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地根本因素就是不斷發展地科技。
隨著網路化深入到每個人地日常工作與生活,民眾言論地力量越來越大。2017年。紀佑國離任之前力主推行數部旨在擴大民主化程序地法案。根本原因也是紀佑國意識到技術終究將改變社會結構。讓普通民眾在國家事務中發揮越來越明顯地作用。對於民眾言論。只能引導。不能堵塞。
沒人否認言論自由是推動社會進步地積極因素。只有當大部分國民自覺自願地參與國家事務。才能形成真正地“主人翁”意識。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共和國地政治體制改革。也才能建立真正符合共和國國情地民主制度。國民願意討論國家地對外政策。願意對戰爭發表意見,不是說國民不希望祖國強大。也不是不希望民族復興,而是希望為祖國強大與民族復興出一份力。
在此情況下。王元慶能夠忽視國民對戰爭地態度嗎?
如果只是一場規模有限的區域性戰爭,王元慶不需要考慮國民態度,因為共和國有足夠的能力在有限的代價下擊敗敵人。在必須透過全面戰爭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王元慶必須考慮國民態度,特別是國民能否接受因為戰爭對工作與生活造成的影響。全面戰爭與區域性戰爭不可同日而語,要想擊敗擁有強大實力的敵人,必須動員國家的所有力量。如果國民無法接受戰爭,或者不認同政府的戰爭行為,戰爭動員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如果戰爭動員不徹底,共和國將為戰爭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輸掉戰爭。
普通國民不是國家領袖,不可能像國家領袖那樣思考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戰爭爆發之前,因為各種因素與現實需要,所以國民無從得知政府策動戰爭的理由與目的,甚至無法預知即將爆發的戰爭。
如此一來,要想讓國民支援政府的戰爭行為,必須提供足夠充分的理由。明白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王元慶為什麼要在臺灣與南亞大做文章。
確定了基調之後,會議進入實質討論階段。
與往常一樣,王元慶在軍事問題上沒有做太多的指示,基本上由總參謀長項鋌輝負責軍事部署。
會議結束前,王元慶吩咐焦魃山留下了幾名主要將領。李存勳也被留來。很明顯,有些問題無法在全體會議上說明,或者不需要在全體會議上說明。
“戰爭開始後,必須在第一間摧毀日本的戰略打擊能力。”王元慶沒有半點開玩笑的意思,“按照總參謀部制訂的作戰計劃,相關的打擊行動由空軍與海軍負責。項總,你來大致介紹一下。”
項鋌輝點點頭,說道:“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日本只有三艘核潛艇具有核打擊能力,戰爭將由海軍發起,以擊沉日本核潛艇為開始訊號。執行作戰任務的潛艇必須在擊沉日本核潛艇之後發出訊息。受到指揮與通訊系統反應速度的限制,日軍大概會在一個小時之後發動反擊。在此期間,空軍必須展開行動。為了確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