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防止出現資產泡沫。歐洲各國也先後轉變政策,從刺激經濟轉變為穩定經濟。當時各主要經濟體中,還在繼續刺激經濟的只有美國與日本。
日本“情有可原”,畢竟日本是外向型經濟,日元適度貶值對出口有利。
美國不收緊銀根,反而繼續擴大貨幣發行量,就顯得有點“無法原諒”了。
然而繼續增發貨幣,對美國來說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在國內就業環境沒有明顯好轉、國內消費相對疲軟的情況下,美國必須依賴出口刺激經濟復甦。增加貨幣發行量,使美元適度貶值,對刺激出口有很大幫助。對美國汽車工業來說更是如此,要想在國際市場上與中國生產地全電動汽車競爭,只能壓低銷售價格。為了保證在賬面上盈利,使投資者對美國仍然有信心,就只能透過美元貶值變相降低美國汽車的出口價格。
除了刺激出口之外,美國還得在科研專案上投入更多的資金。
為了使國內消費者購買“國貨”,美國政府必須出臺“消費補貼”政策。
可以說,每一項政策都需要投入鉅額資金。在此情況下,美國只能繼續施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投入更多的貨幣。
也就在這個時候,埋下了花旗銀行倒閉地禍根。
在政府政策的刺激下,花旗銀行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提供了鉅額貸款。據花旗銀行公佈的資料,到2016年底之前,提供給福特汽車公司的貸款為318億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為277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為194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豪賭”。
2016年,福特汽車公司的總銷售額僅為544億美元、毛利潤24億元、淨利潤不到13億元,通用汽車公司分別為521億、27億與14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分別為388億、21億與8億美元。
由此可見,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根本無法償還鉅額欠款。
導致花旗銀行做出“戰略性失誤”的根源是美國政府的政策。2014年,美國政府分別向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三家公司提供了27億、24億與18億美元地“特別專案研究資助經費”,鼓勵三家汽車公司開發全新蓄電池與電動汽車。隨後,美國各大新聞媒體廣泛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