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捉耗子”地遊戲。
因為戰略核潛艇發射導彈前有明顯徵兆。國家戰略預警系統會提前發出警報。所以“刺豚”號一直尾隨在“東瀛菊花”號地屁股後面。距離保持在150鏈到200鏈之間。“東瀛菊花”號向西航行地時候。杜興華會把距離稍微縮短一點。反之則把距離稍微拉大一點。主要是日本潛射巡航導彈地射程只有1500千米。必須到達吐噶喇群島東面大約350千米處才能用導彈攻擊上海、杭州這些共和國東部沿海地區地大城市。杜興華早就收到命令。只要“東菊花”號膽敢“輕舉妄動”。可以在不經請示地情況下予以擊沉。當然。潛艇絕不會像戰艦或者戰機那樣。在攻擊前發出警告。
12月21日。半島戰爭爆發第三天。“海豚”號與“白鰭豚”號趕到,加入“貓捉耗子”遊戲。
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2艘日本常規潛艇趕到,分別在“東菊花”號巡邏海域地兩端埋伏下來,但是杜興華根本沒把常規潛艇放在眼裡。哪怕沒有2艘姊妹艇的支援,杜興華也有絕對的把握在3分鐘內幹掉3艘日本潛艇。讓杜興華有點不敢相信地是,日本潛艇似乎沒有發現附近的3個“同類”。
枯燥的“追蹤任務”持續到2025年1月4日下午。
收到超長波電臺發來地“戰略電報”後,杜興華立即命令潛艇上升到潛望鏡深度,將衛星通訊天線伸出海面,接收了新命令。
潛艇下潛的時候,杜興華才鬆了口氣。命令不是讓“刺豚”號擊沉“東瀛菊花”號,而是在2天之內趕往濟州島附近海域。
雖然命令中沒有提到與潛艇作戰無關的事情,但是杜興華已經猜到,陸戰隊即將攻打濟州島,航母戰鬥群為陸戰隊提供支援。為了確保航母戰鬥群的安全,需要更多地潛艇執行“護航反潛”任務。命令中明確提到,“刺豚”號執行的是“自由獵殺”任務,從7日凌晨開始,可以在不經請示的情況下,擊沉所有進入戰區、對航母戰鬥群或者共和國海軍艦艇構成威脅的“敵艦艇”。
準時趕往戰區成了杜興華最頭痛的問題。
共和國海軍的潛艇進入西太平洋,主要有3條“水下走廊”,從北到南,依次是宮古列島與沖繩諸島之間地“水下棧道”(位於沖繩海嶺中的一條狹窄航道)、與那國島與臺灣島之間地“中央迴廊”(臺灣海溝北面的一條水下航道)、以及“海底快車道”(巴士海峽中地一條水下航道)。一般情況下,排水量較小、更加安靜的電動潛艇喜歡走“水下棧道”,而排水量較大、噪音比較明顯地核潛艇喜歡走“海底快車道”。
毋庸置疑,這3條“水下走廊”都受人制肘。
收復釣魚島之後,共和國海軍一直在尋找新的水下通道。
電動潛艇大規模服役,成為“主戰”潛艇,海軍進出西太平洋變得更加方便。主要是電動潛艇更加靈活、安靜,更適合在淺水水域航行。
2023年,杜興華指揮“刺豚”號進行第三次巡邏,從吐喇海峽進出西太平洋。
與“水下棧道”相比,吐噶喇海峽的平均水深接近200米,更適合潛艇通行。最大的問題是,受黑潮(又被稱為日本暖流,發源於菲律賓海盆,沿菲律賓群島東部海域北上,途徑琉球群島東部海域,沿日本本土東部北上,最終匯入北太平洋暖流)影響,吐噶喇海峽內的水文情況非常複雜。除了靠近海面的暖流之外,在350米以下深度還一股流向與速度隨季節與溫度變化的逆向寒流。
對生活在吐喇群島的漁民來說,會聚的洋流是豐收的基礎。對試圖透過吐噶喇海峽的潛艇來說,會聚的洋流則是災難的徵兆。
日本擺脫美國的“控制”之後,不但加強了冷戰時期美國在大隅海峽建立的“海底聲納網”,還在吐喇海峽建立新的“海底聲納網”,加強對共和國海軍的封鎖力度。按照日本海軍制訂的計劃,2035年之前,將在琉球群島的所有可以供潛艇通航的海峽建立“海底聲納網”。
雖然“刺豚”號效能先進,但是高速航行時仍然會產生流體噪音。為了避免暴露行蹤,潛艇透過敷設有“海底聲納網”的狹窄海域時,必須將航速降到最低限度,儘量減少發出的噪音。
杜興華用實踐證明,“刺豚”號以4節航速能夠“安全”透過吐喇海峽。
問題是,當時杜興華選擇在7月,也就是暖流影響最弱的時候透過吐喇海峽,現在卻得在1月,也就是暖流影響最強的時候步入“地雷陣”。
時間上的差別,產生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如果有別的選擇,杜興華不會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