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J…15A機群在距離F…22K機群大約80千米處轉向“逃逸”。
難題擺在了韓軍戰鬥機面前。雖然伴隨F…22K執行任務的E…11預警機發現千米外的J…15機群轉向“逃逸”,向F…22K機群發去了訊息,但是韓軍戰鬥機飛行員沒有更多地選擇。
AIM…120D的最大射程只有120千米,尾追攻擊時不到80千米。J…15A轉向後,能夠有驚無險的逃出AIM…120D的攻擊範圍。F…22K只有一種選擇,以相對較快的速度追上J…15A,再次發動攻擊。問題是,J…15轉向“逃逸”的同時開始加速,最大飛行速度只有1。8馬赫的F…22K很難追上最大飛行速度能夠達到2。0馬赫地J…15A。
毋庸置疑,F…22K的第一輪攻擊徹底落空。機靈點的韓軍飛行員已經意識到了危險。J…15A在最恰當的時候轉向“逃逸”,表明F…22K機群已經暴露了行蹤。現代戰爭中,暴露等於被發現,被發現等於被摧毀!
J…15A機群轉向後大約30秒,F…22K機群轉向,準備撤離戰場。
太晚了!
在爭分奪秒的現代戰爭中,30秒足以決定一場空戰的勝負。
F…22K機群還未完成轉向,雷達告警機發出了瘋狂地鳴叫聲。那是遭到火控雷達連續照射時才會發出的警報聲,表明敵機地火控雷達以跟蹤測距模式鎖定了F…22K戰鬥機,正在為導彈提供火控資訊!
機群迅速按照小隊散開,可是戰鬥機的速度再快,也比導彈慢得多!雷達告警機地嗡鳴聲剛剛消失,導彈告警機響了起來。因為導彈主動雷達引導頭髮出的電磁波頻率與機載火控雷達有所差別,所以兩種告警機制地含義完全不同。導彈告警機還有被動紅外/紫外探測能力,能夠發現導彈尾焰或者彈體與空氣摩擦發出的輻射。
導彈告警機發出警報,意味導彈距離戰機不到20千米!對於飛行速度達到6馬赫的SD…16攔截導彈來說,飛行20千米不過是10來秒的事情。能否倖免於難,這10來秒非常關鍵。
24架F…22K分成3批,採取了不同的規避方法。
迅速爬升,希望利用戰鬥機更加出色的持續爬升效能擺脫導彈攻擊的1架F…22K全都沒能擺脫屁股後面的導彈,因為SD…16採用了能夠持續提供推力的脈衝衝壓發動機,不像採用火箭發動機的導彈那樣,在攻擊末端完全靠慣性飛行。
加速逃逸的8架F…22K也沒能倖免於難,因為比起導彈,F…22K的速度太慢了。
只有全速俯衝,一頭鑽進了下方南江河谷中的4架F…22K中的前2架非常幸運的避開了殺來的SD…16導彈,後面2架都沒能逃脫。
F…22K機群被擊潰的時候,西朝鮮灣上空的12架J…14A轉向離開了戰場。
整個交戰過程中,第113戰鬥機大隊第2中隊的12架J…14A戰鬥機一直依靠預警機與電子戰飛機提供的目標資訊前進,直到導彈進入末端攻擊前才使用了火控雷達。為了能夠發現100千米外的F…22K,J…14A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採用了窄幅掃描模式。
J…14A戰鬥機的火控雷達在對空作戰時有3種掃描模式。一是廣域掃描模式,利用機械轉動與電子掃描的方式對戰機前半球水平180度、垂直120度範圍內的空域進行探測;二是窄域掃描模式,雷達波束集中在前半球水平60度、垂直30度的範圍內進行探測;三是窄幅掃描模式,雷達波束集中在前半球水平15度、垂直15度地範圍內進行探測。相控陣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雷達波束越集中,單位面積內的電磁波能量密度越高,越能發現RCS面積較小的隱身目標。利用在東海戰爭中獲得的F…22J地殘骸推測,J…14A的火控雷達處於窄幅掃描模式的工作方式下,對F…22K的探測距離不會低於150千米,跟蹤與鎖定距離不會低於120千米。這場戰鬥驗證了,J…14A火控雷達的效能。
12架J…14A發射導彈後,轉變飛行方向,與F…22K機群保持大約100米地距離,直到導彈即將進入末段攻擊前才用火控雷達照射F…22K。12架J…14A在沒有被敵人發現的情況下,一舉擊落22架F…22K!
韓軍戰鬥機不是輸在效能上,而是輸在綜合作戰能力上。
戰鬥並沒結束,第113大隊第1中隊的12架J…14A在此時進入攻擊空域,分別向平康上空地E…11與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