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1908遠東狂人 作者:蝴蝶的出走

之間皮條客的角色。

庚子年被八國聯軍暴打一頓的清廷終於醒悟過來,為了討好洋人,也為了維持統治,開始實行新政,而袁世凱也憑著對洋務的一知半解開始充當起了“新政先鋒”的角色,從編練新軍,到設立新式學堂,從獎勵通商,到倡議立憲,種種跡象表明,他袁世凱真的是一個洋務健將、維新首腦,在洋人和立憲派的眼裡,他袁世凱就是那個可以挽救這大清王朝的唯一人選。

但是誰又曾想到過,當初就是這個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首鼠兩端,當看到維新派必敗之後,便向榮祿出賣了維新派,如果不是他的告密,慈禧太后也不會對維新派痛下殺手,這個老謀深算的女人原本是打算對維新派諸君採取“冷處理”的,但自從得知了維新派聯絡袁世凱、密謀兵諫頤和園之後,原本並無性命之憂的“戊戌六君子”立即被人提出牢房,審也沒審便被砍了腦袋,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將袁世凱的頂子染得通紅,從此之後,袁世凱就步步高昇,在慈禧太后心中的位置僅次於榮祿。

對於這件事,袁世凱也曾極力撇清自己,在戊戌政變之後補記的一段日記中,極力否認了自己出賣維新派的舉動,似乎他真是無辜的一樣。

但歷史已證明一切!如果他袁世凱沒有出賣維新派,又怎能贏得慈禧太后的青睞?就靠他編練新軍?辦理洋務?朝廷裡不止他一個洋務人才,為什麼慈禧只重用他一個?就是因為他曾經用行動向慈禧太后證明了自己的忠誠,證據就是六君子的人頭。這年頭,朝廷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走狗,忠心耿耿的走狗!

後世史學家經過認真研究,得出結論:無論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是在慈禧發動政變之前還是之後,他的行為都加重了這場政變的血腥程度,導致變法運動以極其慘烈的結局收場,雖然那場脫離實際的變法註定不會成功。

對於袁世凱的表演,旁人或許不知,可端方和蔭昌卻是心裡透亮,正是因為戊戌年間的背叛行徑,光緒皇帝對袁世凱恨之入骨,對此,袁世凱也十分清楚,如果光緒皇帝重新掌握權利的話,他袁世凱能夠得賜一丈白綾就已是皇恩浩蕩了,弄不好還得綁赴菜市口千刀萬剮,方解皇帝心頭之恨。

所以,袁世凱絕對有謀殺光緒皇帝的動機!如果剛才那兩個小兵講述的是事實的話,他袁世凱至少不能擺脫謀殺皇帝的嫌疑!

粗略一看,問題的關鍵似乎是在皇帝的死亡時間上,如果皇帝真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後,那麼一切就都說得通了,但實際上,即使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袁世凱依舊無法擺脫謀殺嫌疑,慈禧一死,光緒肯定會重新親政,以一位年近四十歲的成年君主臨朝,於朝於民都有好處,無論如何也好過一個三歲小兒,這個道理袁世凱懂,朝廷官員也懂,但袁世凱恐怕不想看到這個結果,所以,光緒非死不可!而且,光緒必須死在慈禧之前!

如此看來,無論光緒皇帝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前還是之後,都極有可能是一個陰謀!而策劃這個陰謀的人也肯定是個不願意看到光緒皇帝重新掌權的人!

而最有嫌疑的就是袁世凱!但單憑他自己的力量絕對不可能置皇帝於死地,他肯定還有同謀!而且極有可能不止一個!因為不想看到光緒皇帝親政的權臣絕對不在少數。

權利面前沒人會保持冷靜,況且,宮廷本就是陰謀詭計的淵藪!

但問題是,這兩個守在監房外的小兵講述的是事實嗎?或者,他們根本就是在講故事,一個虛構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目的只有一個:離間計。

難道革命黨要向“北洋柱石”袁世凱伸出黑手了嗎?

想到這裡,蔭昌頓覺背後冷汗涔涔而出。

編這個故事的革命黨人實在是太陰險了!

第021章 撲朔迷離(下)

不止蔭昌,這黑屋裡的許多人一樣聆在聽那兩個哨兵的談話,一些心思活絡的人也紛紛開始琢磨,袁世凱的影子在他們腦海裡漸漸清晰起來。

袁世凱不可能隨隨便便進出宮廷和瀛臺,要想謀殺光緒只能透過太監或宮女之手,宮裡的太監中,與光緒不對付的也大有人在,內廷大總管李蓮英是一個,副總管崔玉貴是另一個,而崔玉貴又以謀殺光緒寵妃珍妃而聞名,雖然他在庚子年後慈禧迴鑾時就被當成替罪羊趕出了宮,但李蓮英還在皇宮裡當差,此人城府極深,表面來看對皇帝禮敬有加,實則唯慈禧馬首是瞻,光緒幽禁瀛臺之後,諸多防備措施無一不是李蓮英經手辦理,誰又能保證光緒對他沒意見?光緒曾經從瀛臺逃跑過一次,但剛一上岸就被太監們抓住,反剪雙臂押回了瀛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