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退避三舍”的用意,其目的是使敵軍失去戰術上的某些優勢。
至於防線以東的中國平民,也都被疏散到了防線後方,在國戰面前,家園是顧不上了,而且為了疲敝敵軍,防線以東地區也實行了“焦土政策”,絕不留一間房屋、一口水井、一棵樹木、一條道路給日本軍隊使用。
蔣翊武和他的戰友們現在正在修築的野戰工事正是國防工事,只不過這支部隊的多數官兵並不是中國軍人,而是來自於朝鮮半島的朝鮮人,這支部隊就是那支所謂的“大田部隊”,“高麗獨立軍”的下屬支隊,最高指揮官是朝鮮人趙七,蔣翊武只不過是部隊裡為數不多的中方軍事顧問之一。
“大田部隊”在安州戰役中損失很大,原本是打算分散突圍到朝鮮半島南部地區打游擊的,但是就在突圍命令下達前的一刻,一支中國國防軍的騎兵部隊突然衝破日軍防線,將大田部隊從安州包圍圈中救了出來,然後帶往鴨綠江畔,並在隨後隨同中國軍隊主動撤退到鴨綠江右岸,進入了休整時期。
利用這個休整時期,大田部隊一邊補充兵員、物資,一邊奉命進抵鎮江堡,開始修築鎮江堡以東地區的野戰工事,為迎擊日軍進攻做準備。
鎮江堡野戰工事並不是一線正面工事,這處工事群只是作為側翼陣地所在,真正的主陣地還是在北邊的山區,自從兩年前,中國中樞政府開始實施國防工程計劃之後,那裡就逐漸修築起了兩處築壘地域,配合山區的那些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坑道群、坑道網,一條堅固的國防線就這麼建立起來了,但是僅靠正面陣地還不夠,所以,現在鎮江堡與其他邊境城鎮一樣,都在忙著修築野戰工事,日軍一旦越過鴨綠江,就將在這條國防線上遭遇頑強抵抗,至於中國軍隊,那些儲備充足的物資足以支撐長期作戰。
其實早在大田部隊還在安州城與日軍作戰的時候,鎮江堡的地方政府就已經按照中樞命令開始召集居民在城外挖掘戰壕了,但是由於缺乏經驗,挖掘出來的戰壕是一條一條的直線,這不符合軍事作戰要求,因此,當大田部隊進駐之後,就開始對這些不合格的戰壕進行修整,而且增加了交通壕和防炮掩體,並且弄來了帶刺鐵絲網。
正對鎮江堡的鴨綠江對面就是義州,那條從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直通瀋陽的國際鐵路就從鎮江堡經過,自從中國國防軍主力撤出朝鮮之後,大田部隊就奉命用炸藥摧毀了江邊兩岸的鐵路和橋樑,日軍如果渡過鴨綠江,就必須徒步前進。
但是鎮江堡側後方向的鐵路和橋樑仍舊可以通車,援軍和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從後方的鳳凰城輸送到前線,這對於防守方非常有利,而且,就在鎮江堡火車站,兩列裝甲列車就在那裡休整,一旦戰鬥開始,裝甲列車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為前線部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
也正因此,大田部隊的所有官兵都對即將到來的防禦作戰信心十足,不像在安州那樣,隨時都會陷入後勤斷絕的恐慌,目前的主要麻煩在於兵員補充,到鎮江堡休整已經兩天時間,但是補充到部隊裡的新兵只有兩千多人,其中還有不少是中國的革命衛隊,對於這種情況,司令趙七很不滿意,他不希望這支部隊的“朝鮮色彩”被沖淡,因此,他已經親自帶著人趕去圖們江畔,準備在那裡召集朝鮮僑民參軍,至於大田部隊的指揮權,目前實際上是由副司令孫嶽掌握。
孫嶽本來是“高麗獨立軍”副司令,但是他並沒有隨同部隊開進朝鮮,在部隊渡過鴨綠江之前,孫嶽就留在了鳳凰城,專門負責為“高麗獨立軍”提供後勤保障,當安州陷入日軍包圍中時,孫嶽就奉命移駐鎮江堡,當大田部隊趕到這裡之後,他就被任命為大田部隊的副司令,以取代原來那位重傷後送的朝鮮副司令。
但是孫嶽威望不足,只能依靠朝鮮軍官團控制部隊,為了督促部隊,孫嶽只好將中國軍事顧問派到一線陣地,蔣翊武也就這麼趕到了一線陣地,並且直接參加了野戰工事的施工,算是以身作則。
說句實話,蔣翊武對孫嶽的“官僚作風”有些意見,在他看來,僅靠坐鎮司令部是不可能提高個人威望的,只有參加一線行動,才能真正掌握部隊,縱然士兵以朝鮮人居多,但這並不是孫嶽躲在司令部的藉口,中國人、朝鮮人,現在都是日本的敵人,現在講究的是團結,而不是刻意的強調兩國軍人國籍上的區別。
蔣翊武與孫嶽不同,他在大田部隊裡威望很高,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朝鮮話說得已是很不錯,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曾在安州與部下浴血奮戰,對於這位中國軍事顧問,部隊裡的朝鮮官兵都對他很佩服。
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