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讓德國人接受,不過在協約國的軍事威脅下,德國魏瑪政府還是在最後關頭批准了條約,而大會主席現在所宣讀的也正是這份已被戰敗國接受的和平條約。
根據這份對德和約,德國失去了一大片領土,法國將從中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而且法國還將開採薩爾區的煤礦十五年,比利時則得到了歐本、馬爾梅迪、毛萊斯納等地區,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茵地區歸丹麥佔領,德國佔領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正式宣佈獨立,而且上西里西亞南部的古爾琴地區由捷克斯洛伐克控制,波茲南、西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東普魯士一部、上西里西亞的部分地區劃歸波蘭統治,格但斯克(但澤)成為國聯託管下的自由市,默麥爾地區由協約國軍隊佔領,而立陶宛表示了對該地區的極大興趣,與此同時,德國政府也承認奧地利的永久獨立,德奧永不合並,萊茵河西岸地區由協約國佔領十五年,東岸地區五十公里為不設防區域,就這樣,透過這份和平條約,德國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
至於德國的殖民地,則分別由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參戰國以“託管”名義瓜分,不過在這一問題上,由於日本與澳大利亞存在巨大分歧,再加上中國堅定的站在“亞洲利益”一邊,堅決反對澳大利亞政府的“白澳政策”,因此,巴黎和會暫時未就此問題達成完全一致意見,這一問題的“某些細節”留待以後國聯會議上進行解決。
考慮到德國賴以發動戰爭的軍事機器的過於強大,因此,和約對德國的軍事潛力進行了削弱,不僅禁止德國軍隊擁有和生產軍用飛機、坦克、重炮、潛艇、主力艦,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