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再加上各地興建的小型兵工企業,現在的中國,已是兵工製造業的後起之秀,過去,這些兵工廠只能製造輕型武器,但是自從一年前德國開始加大對華援助力度之後,德國的克虜伯、艾哈德等兵工企業開始向中方有償轉讓最先進的重型武器製造技術,榴彈炮、要塞炮、潛水艇、船用蒸汽機……這些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技術已不再是列強的專利,中國的兵工廠已能進行仿製。
與此同時,中國兵工企業的一些特色產品也開始進入國際軍火市場,“中國造衝鋒槍”,“中國造手雷”,“中國造迫擊炮”,“中國造降落傘”……這些效能突出的中國兵工產品已得到外國同行的認可,而且,經過1912年至1913年的那兩次“巴爾幹戰爭”,中國製造的輕武器確實表現出了非常好的戰術價值,尤其是衝鋒槍和迫擊炮,由於在陣地戰中的出色表現,現在已成為各軍事強國爭相仿製的物件,而且,由於中國也是“巴黎公約”成員國,一切工業產品都享有專利保護,因此,這些輕型武器的國際專利授權也為中國中樞財政做出了一些貢獻,而這些資金也再次被毫不猶豫的投入到兵工事業中去,使得中國的兵工事業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
當然,要想追上列強的腳步,中國的兵工部門必須繼續努力,至少,應該達到“四年工業發展計劃”的預期目標,而這個預期目標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步槍產量。
根據“四年工業發展計劃”的相關指令,到1914年的時候,中國所有兵工企業的步槍年產量必須達到四十萬杆,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任務,就連當初制訂這個計劃的趙北本人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保證完成這個任務。
但是現在,劉慶恩帶給趙北的訊息讓他渾身輕鬆,就在劉冠雄趕到辦公室之前,劉署長親口告訴趙總統,就在前天,兵工署已完成了第一季度的全國軍火產量報表,雖然受制於資金短缺,但是兵工企業已經在第一季度製造出了十萬杆步槍,以此推算,今年全國步槍產量將超過四十萬杆。
差不多了,這已經足夠使用了,歷年從德國進口的步槍,再加上以前的庫存,現在的中國兵工企業已能滿足國防軍對步槍的需求,而且,這個產量還是在和平時期取得的,如果戰爭到來,根據劉慶恩的估計,如果原料充足的話,每個季度的步槍產量還將增加五萬杆。
當然,這種集中力量製造軍火的工業安排確實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重工業部和工商部不止一次的就此問題提出抗議,由於兵工企業集中了太多的技術人才,這影響了其它工業部門對人才的利用,尤其是對於民生事業非常重要的輕工業建設,雖然工商部與教育部加大了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但是這需要時間,至少在今年,工業部門的人才短缺現象仍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對於輕工業部門的抗議,趙北目前也只能進行敷衍,他很清楚,如果他對歷史的干擾不是那麼徹底的話,第一次世界大戰將在今年的某個時候爆發,而且按照他的計劃,也在今年,中國將與日本進行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區域性戰爭,對於中國而言,1914年是一次機遇,但也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賭博,為了贏得這場賭局的巨大勝利,趙北必須增加自己手裡的籌碼,而軍火就是這個籌碼,沒有足夠的軍火物資儲備,中國是不可能支撐長期戰爭的,雖然趙北堅決避免將這場中日之戰變成曠日持久的持久戰和全面戰爭,但是他的手裡並非全是王牌,他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一旦戰爭長期化、全面化,他必須保證有足夠的資本支撐到拖垮敵人的那一天。
理想狀態下,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只關係到這兩個國家,但是趙北知道,他面對的絕對不是什麼理想狀態,他面對的不僅有國外的敵人,也有國內的敵人,他面對的形勢異常複雜,必須把握住每一個細節,只要他犯的錯誤比敵人少,那麼,他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其實早在四年前趙北就開始為這場即將到來的中日戰爭做準備了,一方面,兵工事業是他關注的重點方向,另一方面,在四川、陝西、山西、安徽的深山老林裡,在江蘇、山東、河北、福建的沿海地區,那些不為人知的國防工程仍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戰備倉庫、戰備油庫、永備工事、築壘地域……只要敵人敢深入這個國家的領土縱深,他們就將發現自己已經落進了一個戰略陷阱。
雖然這些戰略準備耗費了大量經費,但是對於這個國家來講,這是一筆劃算的投資,只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趙北就將利用這些國防設施為這個國家爭取扭轉乾坤的機會,這個機會稍縱即逝,趙北必須抓住,中國也必須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