嚷著,催促這些旅客儘快離開剪票口。
在這一片紛亂中,一名身穿“共和裝”的青年漢子從站臺那邊走向剪票口這邊,並透過那個專用通道離開了火車站,來到了火車站前的廣場上。
廣場上早有黃包車伕看見了這名青年漢子,幾輛黃包車迅速靠攏過去,車伕們操著生硬的官話兜攬著生意,最後,這名青年漢子挑了一名身強力壯的車伕,吩咐他拉著自己趕去高昌廟工業區中心廣場。
拉車的這名中國車伕很慶幸自己拉到了生意,但是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黃包車上這名山東口音的青年漢子壓根就不是中國人,這是一個日本人,真名土肥原賢二,是一名日本間諜,他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高昌廟中心廣場。
現在的高昌廟基本上只有一種工業,那就是造船業,造船不比火車製造,也不比軍火製造,造船離不開大江大河,或者沿海港口,再加上高昌廟本來就有一座現成的造船廠,因此,這裡也就理所當然的變成了中國不多的造船基地之一。
“高昌廟輪船製造公司”是一家國營企業,前身是清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那是一家軍工企業,是清末洋務健將李鴻章的得意之作,這家洋務派創辦的兵工廠始建於公元1865年,即清同治四年,雖然從時間上講,它並非創辦最早的近代兵工企業,但是它卻是中國近代第一家採用機器生產的兵工企業,更為重要的是,這家工廠不僅可以製造較為先進的軍火武器,而且還擁有一所外語學校,以及一家造船廠,與其說這是一個企業,不如說這是中國工業近代化的一個縮影,只不過與其它的洋務企業一樣,江南製造總局的濃厚官方色彩影響了這個企業的發展,雖然該廠附屬造船廠一直沒有停止輪船的製造,但是由於技術以及資金的限制,這裡並不能製造大型軍艦,製造小型船舶以及提供軍艦、商船的維護保養是該廠船塢的主要職能。
聯合陣線上臺執政之後,江南製造總局被迅速納入“四年工業發展計劃”,在隨後的近四年時間裡,江南製造總局完全脫胎換骨,軍火製造部門與造船部門完全分離,軍火製造部門被搬遷到了南京,與金陵兵工廠合併,而造船部門則進行了徹底的改組與整頓,“高昌廟輪船製造公司”就這麼在江南製造總局的舊址上成立起來,到目前為止,這家造船公司總共擁有大小船塢七座,最大的一座船塢可造萬噸級商船。
不過船廠整頓至今,尚未承接過萬噸級輪船的製造,目前而言,該廠製造的最大噸位的船隻是一艘海軍訂購的補給艦,排水量也不過七千噸,其次就是一艘水上飛機母艦,排水量六千噸,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民用船隻的製造了,由於現在中樞支援商人投資輪船運輸業,並對購買國產輪船有補貼,按照輪船排水量每噸補貼華元二十元,因此,高昌廟造船廠的生意一直比較紅火,七座船塢通常都佔得滿滿的,但是隻有其中的六座船塢是用來製造民用船隻的,最大的那座萬噸級船塢已被海軍部整個租用,專門為海軍制造軍艦。
高昌廟造船廠製造的不是普通軍艦,而是潛水艇,這並不是什麼秘密,黃浦江上外國軍艦來來往往,想保守機密是很困難的,只要站在軍艦的桅杆上,就可以清楚的看見船塢裡的情形,英國和日本都清楚,中國人正在這裡製造潛水艇,而負責進行技術指導的正是德國人。
但是中國人到底掌握了什麼樣的技術呢?這個問題不是站在英國或者日本軍艦的桅杆上就能解決的,這需要進一步的核查,甚至是近距離偵察,於是,土肥原賢二就在高昌廟工業區一帶潛伏下來,這一潛伏就是差不多兩年時間,這個日本間諜雖然仍是一口山東味的官話,可是他的行為舉止已經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上海人了。
潛水艇是一種新式海戰武器,這一點,日本軍部也是非常清楚的,不過由於這種武器尚未經歷過實戰檢驗,到底有沒有戰術價值日本軍部還拿不定主意,雖然日本海軍已從英國購買了幾艘小型近岸潛水艇用於測試,但是日本海軍的高層仍然堅持認為未來的海戰決定力量仍舊是戰列艦,因此對於潛水艇並不算很重視,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軍部覺得有必要弄清楚中國人為什麼把潛水艇這種製造難度較高的軍艦作為海軍裝備的優先選擇。
但是中國人防範很嚴,土肥原賢二潛伏高昌廟一帶近兩年時間,仍未弄清楚中國人到底打得是什麼算盤,雖然他的最初任務是查明高昌廟造船廠的底細,但是現在,他連這家造船廠的真正負責人是誰都沒搞清楚。
中國人越是藏著掖著,日本人就越是好奇,雖然現在日本軍部正將主要注意力放在美國為中國海軍制造的那兩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