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號是同級艦,也是當年清廷在北洋水師覆滅之後向外國訂購的最大的軍艦,該級軍艦是英國當時最典型的巡洋艦“阿姆斯特朗型巡洋艦”的代表作,集中了當時英國海軍技術最先進的一面,吸取甲午戰爭的教訓,清廷特意在軍艦上裝備了二百零三毫米的主炮,這種口徑的艦炮就是當時能夠裝上這個級別巡洋艦的最大的艦炮,為了減輕重量,最初的艦炮裝在露天炮臺裡,防護效能很差,民國之後,才對露天炮臺進行了改造,將之更換為能夠提供正面防護的半敞式炮罩,但是仍需人力協助炮臺轉動。
當年,海軍部改造“海圻”號主炮炮臺的時候,曾有人建議拆除過於笨重的二百零三毫米英制主炮,換裝與“海琛”號一樣的一百五十毫米德制艦炮,以便將“海圻”號炮塔的防護效能進一步提高,但是這個建議卻遭到了時任“海圻”號副艦長謝綱哲的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很充分,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對付不了巡洋艦主裝甲帶,但是二百零三毫米的艦炮卻能擊穿巡洋艦裝甲帶,值得慶幸的是,謝綱哲的反對意見得到了重視,最終,“海圻”號得以保留那兩門英制主炮,並參加了今晚的這場勿裡洋海戰,而且表現出色,該艦所發射的主炮炮彈至少有五顆直接擊中了荷蘭巡洋艦,並穿透了裝甲帶。
光用穿甲彈還不夠,考慮到荷蘭軍艦艙面武備尚存,仍對己方艦隊構成一定威脅,謝綱哲果斷決定,改以高爆彈攻擊,重點轟擊艙面武備和艦員,高爆彈裡裝填的猛炸藥也具有強烈的可燃性,足以引燃軍艦艙面建築的木製部分。
“嗖”
一顆荷蘭軍艦發射過來的炮彈帶著嘯叫掠過“海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