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我軍入川,非是以川人為敵,實乃與滿清餘孽為敵!大軍所過之處,秋毫無犯,市井百姓簞食壺漿,縉紳耆老牛酒勞軍,軍民一體,戮力以赴,掃蕩舊勢力,建設新四川!……在我看來,川省目前急務有二,一曰廢除苛捐雜稅,改善民生,二曰修建鐵路,改善省內與省外之交通。”
趙北在議院裡侃侃而談,很快將話題集中到了鐵路建設上。
庚子之後,清廷舉辦新政,各地官員紛紛倡議大修鐵路,目的有二:一為轉運各地土貨,二為官員中飽私囊。清廷順應大勢,為修鐵路不惜加重厘捐、大借洋款,為防路權落入外國之手,士紳紛紛上書請求允許各地紳商自辦鐵路,收回路權,早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時任四川總督的錫良就已奏請開辦川漢鐵路,由四川自酬資金五千萬兩庫平銀,修築一條從成都直達武漢的鐵路,聞知訊息,留日四川籍學生在法部主事蒲殿俊的主持下廣為籌措資金,認購川漢鐵路股份,在他們的帶頭下,四川商民無不踴躍認購路股,被隨田徵收路捐的百姓也沒有搗亂,如此一來,不過短短几年時間,已從民間募得一千餘萬兩白銀的民股。
川漢鐵路一開始就是官辦,除了分紅之外,股東沒有任何權力。官辦必然導致弊端叢生,鐵路公司的各級主管都是拿銀子捐來的候補官員,上任之後無不以中飽私囊為己任,因而募股五年以來,鐵路未見修好一寸,可修路的資金卻日益短拙,不是被人拿去放了高利貸,就是被川督挪用,做了別的事情,認購了股份的商民無不痛心疾首,紛紛陳情川督,請求將鐵路公司改為商辦,修改集股章程,賦予股東權力。面對輿情,四川總督錫良只好將鐵路公司改為商辦,將官股賣出,變為商股,不過隨著錫良的調任,此事就此擱置下來,趙爾巽督川之後,本來是打算繼續募集商股的,不料“戊申革命”爆發,共和軍橫掃湖廣,威脅四川,此時軍事第一,自然就再也顧不上鐵路的事情,而且為了籌措軍費,趙爾巽還大肆挪用存在官錢局的商股資金,雖然沒人知道到底挪用了多少路款,但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川漢鐵路的修建似乎是指望不上趙爾巽了。
湖北光復之後,軍政府扶持工商業的傳聞早已傳入四川商人耳中,現在共和軍打過來了,此時正是重提鐵路修築的最好時機,如果不能修建鐵路,那麼是不是應該想辦法將當年從民間募集的那一千萬兩白銀的民股退還給商民呢?雖然當年不是軍政府主持此事,但既然現在已經共和了,那麼,這共和政府總得為國民著想吧?
當趙北召集省議員的時候,就有人向他提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現在趁著議院開院典禮的機會闡述共和軍的主張當然最合適不過。
修建鐵路不僅需要資金、技術,也需要原材料,尤其是鐵軌,經過盛宣懷的整頓,現在漢陽鋼鐵廠已能製造出合格的鐵軌,只是價格太高,又無關稅保護,無法與外國鐵軌競爭,如果川漢鐵路全部使用漢造鐵軌的話,那就將為漢陽鋼鐵廠創造一個巨大的市場,這正是趙北支援四川自建鐵路的原因之一。
漢冶萍公司的鋼材需要市場,四川鐵路需要築路材料,這中間就只差一個掮客了。
當然,這個掮客不能是洋人的買辦。
第155章 掮客(下)
實業救國,這個理想可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鐵路建設或許是實現這個理想最野心勃勃的途徑。
當然,在總司令看來,原來的那條川漢鐵路基本上是沿著長江修築,在佈局上很不合理,四川與湖北的交通一向仰仗船隻,但是過去的川江航道礁石林立、灘多浪急,是行船的險地,所以才有川漢鐵路之議,但現在共和軍的工兵部隊正在有計劃的清理川江航道,以後的川江航行將變得更安全,如果再修建一條與長江並行的鐵路的話,就顯得有些冒失了,除此之外,還需考慮到縴夫的生計問題,沿江鐵路一旦修建完畢,必然會引起一場失業風暴,共和初立,還是應以穩妥為上。
現在的中國是個窮國,資金應該用在最需要它的地方,所以,四川的這第一條鐵路將更改規劃,按照趙北的設想,這條鐵路將由成都出發,分出兩條支線,一條向東南而行,過資州到重慶,這叫“成渝線”,另一條支線則向北延伸,過潼川、保寧、巴州、通江,由川北進入陝南,直抵西安,此為“川陝線”,如果資金充裕的話,成渝線還可以向南延伸,進入貴州或雲南,這樣一來,就能以四川為樞紐,將中國的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連線起來,無論是對經濟建設還是軍事行動來說,都是一筆很划算的投資。
當然,這需要說服四川商民,畢竟